每年的正月十九晚上,铁涌圩镇都要举行隆重的舞龙闹元宵活动,其他村委则以正月十五舞龙闹元宵,以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这一传统民俗从明末清初开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
铁涌的舞龙活动热闹非凡,有舞龙队、扮景队、狮鼓队等。元宵节下午5时左右,各村在各自祖辈定下的起龙处把龙隐藏起来,到了傍晚时分,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请龙神、开光。起龙后,龙就到本村的寺庙敬神灵、拜祖祠。之后便是最热闹的走街过巷:由一面大锣鸣锣开道,后接是年属肖、扮景队、舞龙队、狮鼓队等,按照预定的路线,参拜各家各户。龙所到之处,家家都点燃鞭炮迎接,有的还摆香案、上果品,祈求龙神保佑、合家平安。而在十六日晚的参拜环节结束后,会进行“穿龙架”:在龙珠指引下,龙头、龙尾同时穿过龙身,从第3节穿起,一直穿完第17节。整个过程不会相碰或打结,寓意从头到尾,圆圆满满。最后,将龙送到寺庙边或河边,将龙盘好,点火烧化,寓意送龙上天。
铁涌镇的舞龙闹元宵活动有悠久的历史。据考究,该项民俗传统从明朝开始形成,解放后除了“四清运动”和“文革”期间禁止举行外,其余时间从未间断过。
铁涌背山临海,传说过去自然灾害频发,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直至有一年的正月十九,铁涌上空忽然一声雷响,惊现巨龙。这一年,铁涌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人们认为这是祥龙庇佑了铁涌人民,便在次年元宵开始舞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后舞龙闹元宵的传统便世代相传,成为铁涌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后来还有了扮景队和狮鼓队,原来的草龙也演化成如今的布料彩龙。
铁涌镇现有舞龙表演骨干200多人,各村都有一个理事班子负责舞龙闹元宵活动。其传承可以分为两部分:制作工艺和舞龙技艺。原来全镇有十余个扎龙、扎景的民间艺人,但现在仅有一人。而舞龙的民间艺人则较多,各村都有舞龙骨干。
铁涌的舞龙闹元宵不重在舞,不讲求舞的技巧,而是以喜庆、欢乐、祥和为特征,以驱邪扶正为目的,讲究的是请龙神这个仪式,体现出对龙的崇拜。民众参与度高,从走街过巷、穿龙架到化龙,整个舞龙活动热闹非凡,鞭炮声响彻全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到处都充满欢乐喜庆的气氛。
当天晚上气氛活跃,家家户户在门前欢迎金龙在自家门前游过,图个好意头,再用烟花爆竹欢送,邻近的群众也纷纷过来观赏,非常喜庆和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