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有LED灯的草龙上下飞舞,栩栩如生。
▲“舞草龙”第二代传承人陈流民。
▲村文体广场上,草龙如真龙在夜色中穿行。
▲村民将草龙舞得活灵活现。
▲草龙舞出圆形,寓意圆满。
▲村民在商讨如何把草龙舞得更生动多姿。
◆草龙捆扎必须结实。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正月十四,元宵节前夜,乍暖还寒。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文体广场内,人穿祥云黄金衣,锣鼓声动,龙珠随光转,一夜火龙舞。还似旧时闹村游,人车停驻相忘返,爆竹声声响。
“舞草龙”,这个在汝湖上、下围村流传200多年的元宵节民俗,随着村民迁徙,从福建沿海传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村中新春盛事。但如今村里会编、会“舞草龙”的人已所剩无几,汝湖“舞草龙”传统民俗技艺濒临失传。
但今春元宵节前夕,在几位传承人的带领下,村中20多名年轻人重新拾起旧时手艺,编扎出栩栩如生的草龙,通过灵活设计,夜空中熠熠生辉的金龙在锣鼓声中再次舞动。
◎非遗小名片
“汝湖舞稻草龙”是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下围村民间传统习俗之一,据村中老人回忆,这个村子的祖辈是由福建辗转迁徙到惠州汝湖镇定居的,“舞稻草龙”的传统也是从福建带来。传说龙能够避邪魔、消灾祸、保平安、夺丰收,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夜,或者村里发生旱涝等不太平时,村里都会组织 “舞草龙”活动,以求驱灾降瑞、吉祥安康。
制作
蜡烛改用LED灯保安全
今年79岁的陈流民是上围村 “舞草龙”第二代传承人,精神矍铄、善谈爱笑的他,半小时就可以编扎成一米长的稻草龙。为了今年元宵节村里的“舞草龙”活动,他在20多天前就开始和徒弟们准备编扎草龙、制作道具、置备服装和锣鼓等各种事宜。
“扎龙在我们这里又叫‘请龙’。”一根根细扁的稻草,在陈流民和徒弟手中揉拧、编扎、捆绑……逐渐化身为草龙的各个部位。扎龙头的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老人,陈流民用铁丝做出龙头、龙角的模型(铁丝做的有弹性),然后用稻草捆绑包扎。龙头是最难做的,没有三天功夫做不成。
扎龙身要用稻草拧成三条大草绳,然后像女孩编辫子一样将三条大草绳拧在一起,拧成龙身。龙尾则用开叉的干竹尾,用稻草捆绑包装。龙头扎好,龙身扎好,龙头龙身便可接在一起。“接的时候留出间隔,不要靠得太紧,这样扎出来的草龙舞起来才生动。”现场,陈流民不时细心叮嘱。陈流民告诉记者,草龙长13.6米,每节相隔1.3米。
“以前龙眼是用蜡烛做的,龙身要插香,现在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都改用LED灯。”“舞草龙”第五代传承人是上围村党支部书记陈全华,经过多番研究并与村民商议,将草龙做了些改动。
草龙扎好后,“请龙”环节还没有完。陈流民等必须带头,舞着草龙,龙珠带头,草龙跟在龙珠后面,敲锣打鼓去东江边,让龙头轻轻点一下水,然后放鞭炮,才算礼成(俗称“抢青”)。
舞动
村里孩子争相“穿龙下”
元宵节前夕,陈流民带着舞龙的人,敲锣打鼓舞着草龙,来到庙里祈福参拜。“这是第二个内容,叫‘拜龙’。”陈流民说。
拜龙后,压轴戏“舞龙”上演。陈流民等拿着木盒夹,1人手持龙珠,9人舞动草龙,从就近住户开始拜访村民,场面非常热闹。夜空里,由LED灯点亮的草龙耀眼明亮,或是龙身流水式转动,或是蛇形原地盘旋,或是猛然翻越起来,煞是好看。
村里孩子们纷纷出动,在跃动的龙身下穿过,嬉笑玩耍。村里老人告诉记者,这叫“穿龙下”。村里父母都会告诉孩子们,到龙下转一转,可保身体安康。“谁家孩子没赶上穿龙下,爸妈都会抱着小孩追上去,生怕错过。”陈全华说。
每到一户,主人都要烧香拜灶神,草龙先对着人家正大门拜三下,然后到灶神前拜三下。主人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到木盒夹里,意味着大吉大利。然后放鞭炮送草龙过户,直到全村687户拜完为止。
“舞草龙”的尾声,是由带头人领着舞龙队,敲锣打鼓再次来到江边,将草龙火化。
传承
新组“舞草龙”队有30人
“‘舞草龙’最鼎盛的时候,除了在本村舞,我还常常跟随舞龙队到镇上或者外村去表演。”陈流民说,他们舞龙队每到一处,村民无不点鞭炮欢迎,有时还能收到大红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舞草龙”习俗逐渐淡化。一方面,村里种田的村民使用机器收割稻谷,稻草被机器打得“伤痕累累”,甚至折断,不适合做编织稻草龙的材料;另一方面,年轻人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传统的“舞草龙”活动受到冷落。
如今,汝湖镇上围村会编织、会“舞草龙”的人已寥寥无几,而且年龄普遍较大。“近十年村里的元宵节,‘舞草龙’都是间断举行的。”作为村中带头人,陈全华决定花费精力重新培养舞龙队。
这些年,陈全华请村里有“舞草龙”技艺的老人作教练,组织青少年编织草龙和练习“舞草龙”,重新组织舞龙队。经过几年发展,村里舞龙队已形成差不多三十人的规模。
“现在,会编草龙的年轻人和会‘舞草龙’的传承人总算有了。”陈全华心里还有个打算,明年元宵节在村里文体广场落成之际,举办‘舞草龙’节,让‘舞草龙’重新成为村中盛事。
(摄影王建桥。 原载2015年3月5日《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