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我与节气有个约会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原创    日期:2021-12-20 22:14:58

写下这个题目时,不禁哑然失笑。这个“我”,非指个人,而是鹅城惠州。其实,何止惠州有“约会”?华夏大地和二十四节气都有约会啊。节气就是大自然恪尽职守的信使,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如期而约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握手,与我们亲热地拥抱和真诚地“互动”。

图片1.jpg

 

真佩服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便于记忆,前辈用歌谣形式传承下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歌》,唱响惠州千年之久,老辈人都耳熟能详。听听惠州人与节气亲密的互动吧!“三月花开湖草青,踏青都上六如亭,”“昨日清明今日雨,画船开尽不曾停。”这是西湖古老的棹歌(船歌)之一。

 

 

图片2.jpg

 

后人由此知道,古人在走过木棉花开的早春,对清明的诠释是“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谓之“清明”。在北方,河流解冻,在惠州,温暖晴和。

古城惠州,正如民谣所唱的“空气含着宋韵,泥土埋着历史,河流藏着故事,树枝挂着传说。”一切的一切成文而化之,成民俗之,成市风之。惠州古称循州,又称鹅城,鹅城邂逅清明,多姿多彩。一方面恪守传统,祭扫逝者,缅怀追思;另方面除旧布新:种瓜种豆,植树造绿,美化家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出门踏青,采艾,吃艾角,坐画舫游西湖。一句话,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春天。

 

图片3.jpg

 

 

光阴飞逝,转眼又到蝉鸣荔熟时,跟着端午脚步,夏至紧随而至。故民间又称端午“夏节”、“中天节”。喻一年十二个月比作一日的话,此时太阳走到了中天,炎热非常。拥簇着夏至的“姐妹”是小暑和大暑,此时的惠州,暑热令人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只听得老街小巷孩子们在唱:“小暑大暑,有米懒煮……”自然,有米懒煮是自嘲,依水而居的惠州人,得天地之厚爱,总能在炎热的夏季,活出水城人特有的潇洒和滋润。

 

图片4.jpg

 

 

惠州古老民谣不知唱了多少年:“六月六,晒衣服;蒸水,驳蜡烛。”驳蜡烛是儿童游戏,次之,晒衣服倒是重头戏。惠州春天空气湿度大,到了夏季,正是晾晒衣物的好时机。此时,百姓的老屋一连数日,天井挂满衣被,仿佛一面面的旗幡在招摇,成市情一景。至于“水”,哪个惠州人不知晓呢?那是应季利口的小吃。旧时,百姓许多人家有石磨,孩子们听见石磨咕噜咕噜地响,就知有吃了。

 

 

图片5.jpg

 

巧手的主妇会将粘米磨成米浆,拌以油盐、肉粒或虾米粒、香菇粒等调料放上蒸盆,浇一层浆蒸几分钟,再浇一层浆又蒸几分钟,如此七次,蒸到第七层快熟时,洒上切碎的葱粒、芫荽以及胡椒粉,稍焗揭盖,香气四溢,大功告成。再将水切成方块或菱形,吃时可层层剝开,滑滑溜溜,弹牙爽口,可谓夏日消食小吃。懂得养生的惠州人,装扮夏季生活色彩斑斓——行走街头巷尾挑担的小贩,晃晃悠悠扯着嗓子喊:“枸杞头罗汉果,清凉祛湿火!”人们买碗甜丝丝的枸杞头罗汉果茶喝了,顿时热气退下,浑身舒爽。芝麻糊,豆腐花,各式糖水、凉茶,这些走过悠悠岁月的贫民食品,仍是这座城孩子、大人和老人夏至心仪的小吃。乾隆《归善县志·风俗》有记:“夏至狗,冇碇走”。意思说旧时的乡村有夏至吃狗肉的习俗,以至吓得狗都没地方逃避。狗肉温热,在炎热的夏至时节,也许是以热攻热,以毒攻毒吧。不过,水城人更多的快乐是大量适季的水果上市了:荔枝、黄皮、芒果、西瓜……坊间顺口溜:“六月六,黄皮芒果熟……”唱至今时今日余音仍绕。

 

 

图片6.jpg

 

我们值得为老祖宗骄傲!几千年来,华夏大地沿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着二十四节气,同时衍生的民间文化纷繁多样,如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工艺品、书画、民俗等。惠州是古城,每一个节气都能侧面切入惠州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不是吗?万民诚虔的中秋祭月,就是人与自然最真情的互动。千年传统的祭月代代传承,那盛满瓜果祭品的八仙桌,饱含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感恩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清月丽,才换来瓜果和五谷丰登;感恩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阖家团聚和睦美满,才能分享天伦之乐。还要感恩我们的邻居和朋友,相互帮助才换来人际关系的团结以及社会的和谐。互赠月饼,就是互赠感谢和美好的祝福。时代发展到今日,我们更感恩伟大的祖国给我们安宁的生活。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借秋之节气,凝聚的是浓浓的家情、国情、人情,这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啊。

 

 

图片7.jpg

 

 

图片8,吕继全 摄.jpg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代表一种抽象的季节体验,人们能够感受但难以名状,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许多人认知很淡薄了。所幸,在传统风俗保持较浓烈的惠州,人们仍有这种“感知”。如乾隆《归善县志·风俗》记载的大暑时节的七夕:“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之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不改,惠州人仍在七月初七下半夜到东江肩挑七夕水。所幸,华夏广袤的土地,星罗棋布的乡村,二十四节气仍然为农民所严格遵守。

令人欣慰的是,惠州小学里又教孩子们唱起《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的歌谣,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多么好!二十四节气”在五年前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理直气壮增添上“中国符号”。

古城惠州,继续与二十四节气“约会”吧,这不是虚饰,更不是滥情,是最完整最实在的亲近大自然。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