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鬼节与纸钱
作者:陈甫(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0 16:32:20

 

惠州以农历七月十四日为鬼节,而中原地区多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而且清明节和十月初一日亦为常见鬼节。鬼节源于佛教,东汉时佛教大兴,佛教有盂兰盆会,盂兰梵文意译为救倒悬,盆是汉语,为祭祀时盛供品之器具。盖谓佛德目莲,依照释迦牟尼的指导,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于盆,供养三宝(佛、法、僧),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六道之一)所受倒悬之苦,后即以此日为盂兰盆节。南朝以降,成为民间超渡先人之节日。而祭祀先人最常见的祭物乃纸钱。

纸钱是民间在祭祀时焚化给先人或鬼神作钱用的纸片。因其由实物演化而成,在冥物中最具代表性。纸钱一般为长方形的白纸,在纸上打小孔作钱形,其长者可悬挂于墓地。如加锡箔制成银锭状,即为“纸锭”。惠州的纸锭,多为临时制成银锭状,购买时多为贴有锡箔的叠纸。

祭祀焚化纸钱纸锭由上古陪葬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代,君主死后,往往以臣妾等活人陪葬(从死),筑地下寝宫(陵墓),一应日常生活用品及玩好(如编钟)陪葬,希冀延续贵族生活于地下。如秦穆公死时,从死者177人,其中奄息、仲行、虎三良臣亦在内。

民间,长辈死后亦有以钱物陪葬者,在古人看来,这是孝心的表现。据《新唐书》记载,汉以来丧葬者埋钱(实物)于墓中,称瘗钱。佛教主张焚化,如僧人死亡(涅槃)即行火化,大抵受佛教影响,魏晋以后则演变为以烧纸钱,代替埋瘗钱,既便于焚化又节省。如唐薛逢《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宋代也沿用纸钱,如宋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有“纸灰飞作白蝴蝶”之句。又《宋史·寇准传》:“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近现代仍常见用纸钱,如陈毅《岭南三章》诗曰:“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冥府如人间影子,活人有钞票,死人有冥币。冥币乃纸钱之新品种,仿真币印制,不过,面值大,由千万而十亿百亿,种种式样,今鹅城多有。

时至今日,科学发达,认识提高,人们都知道无鬼神存在,但仍向先人烧纸钱冥物,这主要是此习俗由来久远,曾为群众所习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为了追怀先人德荫,表示孝心,依例烧纸钱,藉以彰明慎终追远之意,此亦无可厚非。不过,此习俗已日见衰微了。

 

注:

①《新唐书》109卷王獴传:“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