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城区厦廓村民俗
作者:吴水富(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0 16:39:32

 

厦廓是有着久远历史的村落,因此,随着各姓氏祖先在此地先后落脚创业,繁衍生息,经过数百年,各姓氏家族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为了生存,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打上了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烙印,但是他们各自传承的固有习俗,成了他们怀念祖先和故乡的永久标志。

厦廓各村落在解放前基本上是以一个姓氏为一个自然村,如今同姓氏的农户都是同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同姓氏的外来户,若要迁入其村定居,须经族老、绅士同意才能插居本村,然后要到祠堂烧香叩首,才能承认是本村人。建国后,不分彼此,异姓也可同居一个村庄。为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有关治安问题,由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大家共同遵守。

 

一、衣、食、住

 

1、穿戴

俗称“人靠衣装,佛要金装”。

在解放前,农民只求两餐,衣服只分夏冬两季,穿补钉衫是常事。男穿对襟便衣,女穿边襟便衣,男女裤头腰较宽,左右两边相接(称大腰便裤)。夏天男人穿背心(无袖、无领,胸中开布扣的衣服)、水裤(短裤)。女人穿短袖衫,穿中长裤。

大户人家的家人每年大概可做一身新衣服。买了布料后,将裁缝师傅请到家里,用布针,一针一线的缝制,做一件衣服需要好几天时间。而一般的农民家庭的家人在几年内都难得做一件新衣服。因此就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所用布料:大户人家有少数做客衫用绸缎布料,大部分衣服以土棉布为主,也有少数衣服用夫绸和士林布。而贫穷的人家能穿上新土棉布也算不错的了。

本地气候暑热时间长,劳动时打赤脚,也有些家庭备有木板拖鞋,寒冷天穿多层破布纳成的鞋底做成的布鞋。

在装饰方面,未婚女子留长辫。结婚后的女子梳簪结,髻上有髻网,并插扁银簪,戴耳环。老妇人习惯戴手镯,腰间佩戴一个布荷包。冷天还在肚前挂一个小火炉取暖。

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穿着上,自实行计划经济后,每人有定量供应约1丈5尺的布票,可做一套新衣。自1976年以后,化纤布“的确凉”面市后,农民的衣着有了大改善。男、女服装式样也有了大改变。男式服装由布扣对襟式向中山装转变,裤子向西装裤转变。而女式服装也向花色布的服装转变,小青年还有学生装、青年装。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服饰改变日新月异,女性着牛仔衣、牛仔裤,还有各种时装,戴金器、珠宝挂件成时尚。男性着装由青年装向西装转变,又过渡到休闲装系列,也有戴金钻戒、金项链和金手链。如今的大人和小孩,每年购置4、5套衣服的不算有衣服。不但款式新、数量多,更多的在购买时已倾向国际名牌货。

 

2、饮食

厦廓村是个地少人多的杂居村,解放前全村务农人口约400人,只有可耕地300余亩,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150斤。村民们靠打鱼、割草、打柴挑到城里卖,再换回粮食。一般是农闲吃两餐,农忙吃三餐。番薯、竽头子参入米中,若番薯与米一起下锅,叫番薯饭。大部分人家“家无隔夜粮”,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生活。佐餐时长年累月吃的是青菜、瓜、豆、咸菜、腌萝卜等,一月中吃二三次腊肉。过年和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才有鸡鸭吃。就是最需营养的产妇坐月子最多也只能吃上两、三个鸡,平时能吃上两个蛋也就很好的了。当家人赶圩也会吃点肉类,俗话:“男人望投圩,女人望做月”。农民生活可想而知。

解放后,随着土改和合作化运动,全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和开荒造田,使全村耕地面积达1200多亩,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原来的不足150斤至合作化时期达到了400多斤。此时国家还提供返销粮,以解决村民吃饭问题。

1965年全村粮食亩产达800多斤,总产达9000多担,按当时人口人均占有粮食达600斤。实现粮食自给。村民可以吃饱饭。在科学种田的理念指导下,1974年粮食总产达14000多担,人均占有粮食达700余斤,村民生活实现了温饱。

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得到质的改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昔日视为上珍的肥猪肉、池塘鱼、饲料鸡不再受人们亲睐,人们已开始崇尚天然、绿色的食品,有机米、赶山鸡、海鲜以及香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上村民餐桌也不是新鲜事。早上喝早茶,请客上酒店,结伴去旅游,已是厦廓村民较平常的生活。

 

3、居住

过去,农民房屋大多是泥砖砌成的平瓦房,密集在一个村庄居住。建筑面积都在40~60平方米,房屋高不过4米,几代同居一室。在漫长的岁月里,很少有新居之喜。

农民家大都没有家私,房内只有木床和简单的桌椅。家具有几张长木凳,竹椅,小木柜。很少有大柜子、箱子(因没有太多的衣物存放)。

厨房更是简单,除有锅灶、锅盖、锅铲、碗、筷、碗柜、水缸、挑水桶、扁担外,有的家庭,连碗也是人手一只,无多余。

照明用油(菜油)灯,之后用煤油(火水)灯。

建国后,村民经历了几大房屋建设时期。1959年6.16大洪灾后,有200多户社员在政府和大队的支持下,建起了干打垒泥坯墙的瓦房新居,住房面积也略有增加。

1960年之后全村农户先后用上了电灯照明。1962年后,村民粮食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碾米机、磨粉机)。

在1975年左右,有部分村民,建设起红砖瓦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户农民建起二三层钢筋水泥的新楼房,并添置了自行车、电风扇、电饭煲、座钟、缝纫机、收音机、电唱机、收录机、音响等大型物件,有的还添置实木沙发、大衣柜、茶几等家具。有的家庭还建起独立的洗澡室,装上电热水器。村民手腕上渐渐戴上手表。

1984年后电视机、录像播放机、VCD播放机、组合音响相继成为村民家中的时尚。村民做饭从烧柴草转向烧煤球,之后基本上全部用上了清洁能源煤气。

1994年后,村民先后全部建起了3层以上的小洋楼,家庭座机电话,随身携带的BB机(寻呼机)、大哥大(移动电话),家庭影院,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等不再是稀罕物。新式家具、地毯、装修书房,古董柜(格)也大有人在。如今极大多数村民的居室装有1至2台空调,有的在客厅装有立式空调,大屏幕电视,有近300户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购置了电脑(计算机),全村拥有助力车、摩托车726辆,有的士头工具车、面包车以及豪华轿车71辆,有216人拥有汽车驾驶执照。(注:以上不包括已经农转非的400余村民。)

 

二、生产

 

1、农业耕种方式

农民所耕的田,都是祖宗遗留下来的私田、旱地,面积称耕几斤、几斗种,打稻禾用攀桶,舂米用石椎,磨粉用人工手推磨。

农业生产工具有犁、耙、锹、锄头、镰刀、砍刀。浇地有水桶、水勺,男人戴草帽,妇女用周边有布的凉帽。

种水稻,播秧苗。先做秧畦,将地整平,上泥浆,划平,按需整畦和播种。每天浇水两次,保持畦面湿润,苗龄约20天左右。中苗移栽,间距为7寸左右,人均每天栽半亩田。

大田用牛拉犁翻耕、耙平后即可插秧,用役牛耕作一天可整2亩田。

农民靠天吃饭,水利无保障,肥料都用家肥、草木灰。时年好,风调雨顺,农民收成好,可平平安安的过日子。若遇水、旱灾,则缺粮喝粥过餐。

建国后,至1962年后,农业生产用上了化肥、农药(氨水、肥田粉、碳酸氢铵、尿素、六六六粉、滴滴涕等)。1969年大队购置了犁田的手扶拖拉机,至1976年耕田全部用上拖拉机,运输有农用车。之后全村农田全部种蔬菜,浇菜用上了自动喷雨系统。如今还有些水稻产区,插秧有插秧机(有的利用抛秧技术,1个人1天能种8亩田),收割有联合收割机,基本上实现机械化作业。

 

2、渔业生产方式:

渔民的生产工具有撒网、三角网、平网、捞网、鱼罩、鱼篓。

江里打鱼,一般用撒网和平网。撒网:一个人作业,可在船上或浅水区作业,一般在可见鱼后撒网,也有时乘混水撒网,打鱼全部碰运气。撒网网深5米余,周长达15米。网四周有纲,并安有上百个重约1两的锡条(称锡坠),撒开时有3~4米直径的网扣。将鱼扣在网内,拉起网纲时,网收拢,鱼入网袋,提上岸(船)将鱼取出。

平网:在回水(水流不急)处作业,平网有1丈5尺见方,有四条竹杆中间固定后将网的四个角撑开。竹杆中心绑一活动支杆,头上绑一拉绳。操作时将网平放水中,不时拉绳子,将网提起,鱼儿就在网中。

解放后,组织了捕捞队,集体投资,置办了小渔船和尼龙拖网(长100余米,宽6米余)、几十张丝网,使捕捞效率大大提高。拖网作业,有时一网捕鱼量达200多斤。丝网每网也可捕10多斤。

 

三、婚嫁

解放前,男婚女嫁,由父母做主,媒人牵线,婚前,双方要算八字。将女方出生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序写在红纸上,放到男方的灶神台上,三至五天没有出现不好的事,或家中没有打烂碗、碟等器物,就向女方下定礼,男女青年本人无权过问,任其摆布。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叫盲婚、哑嫁。(注:媒人带男方长辈到女方提亲,对方为黄花闺女,则在中午过后上门。二婚则不定时。)

旧社会,还有一种叫童养媳。贫苦人家,不容易娶媳妇。将她人女孩养在家中,待儿子长大后结婚,如不满意,就当作女儿嫁出。

结婚由男方择定吉日。结婚吉日,男女双方房屋要贴门联,以示庆贺。男方用花轿迎娶新娘(可以到花轿店租用),迎亲花轿到女方家后,女方的姐妹们将新娘藏护住,不让男方去“抢亲”。视之黄昏,女方父母或兄长才下令不让姐妹再打闹。新娘梳妆打扮,然后跪拜长辈,随哭随拜。拜别时还要为长辈敬茶,长辈要嘱咐待嫁女为妇之道,并封以利市红包回之。

女方备有嫁妆随新娘花轿抬到男方家。新娘下轿进门时,燃放爆竹。婚礼司仪(一般是族中年长而且比较好命的人)要备一火塘(内有丝茅草、桃枝、旺草烧成的火)让新娘跨过火塘,以除新娘身上的秽气和杀气。新郎着长衫,戴礼帽,插帽花(头婚一边两支花,二婚或娶二奶一边一支花)。新娘着大红衫,头插花与金(银)钗(黄花姑娘坐花轿进大门,娶二房或改嫁女坐棚轿进偏门)。

新娘进门前不能履地,有的地方用二个麻袋轮换垫着行走(称传代),新娘脸不见天,用红巾盖头(现新娘大都化装,改撑花伞遮头)。

新娘、新郎要拜祖宗,到祠堂“拜堂”。拜堂时,由司仪说吉利词,如点大红烛时说:“点上一对大红烛,夫妇一心,举案齐眉”;进新房说:“新娘、新郎进新房,又生女来又生男”;给新房整理床时说:“锦被一扬,富贵安祥”;“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给新娘、新郎安坐时说:“新娘、新郎坐金銮,银钱无忧,财丁两旺”;给新婚床整蚊帐门说:“放下罗帐门,白发又齐眉”等等吉利话。

在婚宴过后,男方亲朋要闹新房至深夜。婚嫁之日,双方都摆酒请客。有钱人家,男方搭棚请八音鼓手,吹吹打打,以表迎客之意。

解放后,推行移风易俗,婚姻自主。男女青年从相识、恋爱到结婚,相互了解,彼此认为情投意合,可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然后由男方择定吉日结婚。送点酒、肉、聘金,作为结婚礼物。结婚佳日,宴请亲朋好友。为树立新风,一切从简,也有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婚礼,以茶、烟、糕点招待亲朋。

 

四、寿庆

 

1、新生礼

在婴儿出生前一个月左右,外婆要送催生礼(礼品为鸡蛋和鸡)。

婴儿出世三天,要做三朝。主家要用黄豆、黑豆和红糖做许多豆糖。送至亲朋好友,收到豆糖的亲朋要备礼,准备赴小孩的15朝酒。

在小孩出生12天的日子称做十二朝,主家要备多份肉品(三块鸡肉、两块猪肉、一个鸡蛋)送给有血缘的亲属,收到肉品的亲属要加礼,一般以回红包(1元、5元、10元随份)。

婴儿十五朝酒,外婆赴宴时要送小孩一年四季的衣帽及食品等物。是日宴席上,若生女孩,主家用煲(生女孩用有嘴、生男孩用无嘴)煲虾仁、猪肉、鸡肉、鱿鱼等招待客人。宴席后,主家又将事先做好的糯米粉饼(甜米糕,每个重2两左右)分发给亲属,有一片的,也有两片的。收到一片甜米糕的亲属不再参加满月宴,而收到两片甜米糕的亲属则准备满月宴的礼品。

婴儿出生一个月,做满月。亲朋赠送礼物,外婆又备衣服、披风、背带(背小孩用)等物品。而主家则备酒席招待来宾。

 

2、做寿礼

人满六十交花甲,做子女者,设寿宴、备寿礼。一般男做单,女做双(即男人做六十一,女人做六十岁)。以后年满七十、九十都祝寿。八十岁少做寿。亦有三十岁五十岁做寿。亦有不受年龄限制。

凡做寿,主家把长寿糕(糯米甜糕)切成小块,发给各家以示同庆,并让小辈也安康长寿(现大都改成生日蛋糕)。

 

五、祭祀

除夕之日,各户要携带祭品到附近庙宇向菩萨跪拜,到祠堂拜祖,祈求消灾迎福。

清明祭祖,早年每个家族以一户一男人于是日下午集中到墓地祭拜老祖宗。由公家(有族产)出钱,大摆酒席,大吃一餐(称吃祭祠),女人不得食。之后,各家族已无族产,都以各户集资购买祭品,参拜祖先。现在清明祭祖,无男女之别,家家户户都到祖先墓地扫墓。

此外,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烧香拜神。观音诞(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相传2.19是观音的生日,6.19是观音渡南海的日子,9.19是观音成佛的日子)要烧香叩首。

 

六、打斋(做法事)、放炮头

 

1、打斋

旧社会打斋有二种。一种是请道士给举丧人家打斋(也称做道场),后来农村只请生公仔打斋,人死入殓停柩中堂(有祠堂的停尸祠堂),亲友携香烛挽联前往瞻仰悼念。

举丧的家庭,要预先请风先生相地,择吉时上山入土。出殡时要打铜锣、扬挽幡、吹奏笙箫、击打鼓钹等乐器送殡。

有钱人家打三日三夜斋,一般都打一日一夜斋。子女亲属整日整夜陪伴在灵柩旁,以示守孝。

生公仔时而吹吹打打,时而口念禅语,子女亲属则要跪跪拜拜。孝子抬着“纸钱箱”沿着祠堂行走二、三周,亲属也跟着走。

葬后每隔七日,要接送一次亡灵,称作做七,满六七后不再做。现今实行移风易俗,打斋习俗已除,但为祭奠、缅怀先人,做七习俗也有保留。

还有一种打斋,家族新建或重修祠堂,也请生公仔击鼓打钹,吹箫奏笛,有的在祠堂中手舞足蹈(叫跳鬼),念咒语,时而念吉利之词,荒唐之极。

此陋习在解放后基本清除。

 

2、放炮头

有的村庄在正月十二或十五日,放纸炮头,全村人争夺,抢到纸炮头的家人要用炮头纸做一个大灯笼,并做一幅大绸幡送到祠堂去,还要请亲友吃一顿。到第二年的同日,又由其做一个纸炮头放出去,连续不断地传下去,以示这家人平安、兴旺。

 

七、传统节日

 

1、春节

除夕之前,家家户户要大搞卫生,贴春联、年画,除夕日(称年三十)午后,各家都备好酒肉拜天神和祭祖。主妇要做好丰盛的晚饭(称年夜饭),一家人围坐桌子一起吃饭,饭后,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并围坐为长辈守岁。时到子时,各家大放鞭炮。年初一,吃斋菜,贺新年,说好话,对长辈,说声“贺新禧”;对老者,说声“添福寿”,并在亲朋中互相走动拜年。

 

2、清明节

祭祖传统节日,以示对祖先怀念。由各家族组织族人备好三牲(金猪、全鱼、全鸡)、祭品(纸钱、白烛、香)、果品(米糕、水果)集中到祠堂及祖先坟堂祭拜扫墓。祭礼结束后,参加人员会随手在山边、路旁折小绿树枝、花草等带回,以示吉利添福。

 

3、端午节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家家户户在门前插上菖蒲、艾叶,还要包粽子,吃肉、吃蛋。要点蚊香、撒石灰消除蛇虫鼠蚁。

 

4、中秋节

中秋节是团圆节,全家聚会加餐,夜,备月饼、水果共同赏月。古语道:“小孩童,攀灯笼。中秋夜,乐融融。”

 

5、冬至节

全家人聚会加餐,有寒冬将至,要进补养生的含义。还要备酒肉祭拜天神,保佑家人身猛力健。

 

6、腊月廿四送灶王爷

在旧社会,过节日,官、民也不平等,大年初一开大门放爆竹,只有官府衙门放过之后百姓才能燃放,不然就是越制。因此送灶王爷这一在家中举行的民间习俗,为了不越制,规定官家定在腊月廿三日,而普通百姓在腊月廿四日举行。

仪式是:早晨主家做好甜食(甜汤圆、甜米糕之类)、燃香,并在大门后放上带叶的甘蔗(意为做天梯)恭送。 在大年三十早上,在大门口放上带叶的甘蔗,燃上香,意为接灶王爷到来。

 

八、厦廓特有民间节日

厦廓村民除中国民间大家都认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以外,还有在当地已延续数百年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有大年初二大庙会,二月初二补天穿,四月八打小人,七夕节接仙女泪,七月十四节等节日习俗。

 

1、戏棚田庙会

据传,姑婆神像是从东江上游漂流至此,由当地人安顿在厦廓落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村民信仰青草姑婆,因此她在厦廓村民心中地位得以确立。有族人就提议,在正月初二为青草姑婆办庙会。

为了办好庙会,村里立下规矩,每年在全村挑出3个大户,负责牵头庙会事宜,在新年之前请好戏班子,在大年初二至初五演出。

青草姑婆庙前有一块大约5亩左右的族田(称戏棚田),由族里出租耕种,每年用来搭台演戏。在新年前,村里就要派人在这里搭一座大戏台,在面对戏台处搭一离地高约2米的小屋为正位。

初二日早饭后,村里长辈要沐浴更衣,用庙会主办户准备的祭品在姑婆庙焚香祭拜,然后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很庄重地焚香祭拜后,将姑婆神像小心翼翼地请下神位,移至准备好的临时看台内,摆上准备好的三牲供品和糕点、水果让她享用。中午后,请来的戏班就开始唱戏、表演。村民们在台下围在青草姑婆前后左右一起观看表演。

正月初六日傍晚,以请神的反程序,将青草姑婆送回庙内原位安置。

庙会延续方法:庙会演出前,选好第三年的牵头大户(3户),第二年的主办户(3户)要在第一年演出后举行交接仪式。

交接仪式:在大戏演出前举办户准备祭品参加请姑婆仪式。

庙会演出结束后,大年初六傍晚,举办者准备三份水果、糕点,在送回姑婆神像的祭拜礼后,将3份祭祀过的供品,在姑婆庙前交给第二年的举办者,以示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续办户接过祭品就象接过接力棒,就担负起第二年的庙会筹办准备和挑选第三年接办户的工作。

进行祭拜和交接礼后,仪式结束。此活动从很久之前一直延续至1952年春节。

 

2、姑婆诞

九月初六:姑婆诞,就是青草姑婆的诞日。

姑婆神像从东江上游漂流到此,无处考证此神是谁?何时诞?随着青草姑婆在村民心中地位的确定,村民的敬仰之情,萌生对此神的关注之心。

许多神灵,有名有姓。这位三百六十天,天天为村民们保佑平安的姑婆,不但没有名,也没有姓,更没有诞日,让大家感到内疚。因此有族人提议,为青草姑婆设九月初六为诞日。按农时之说此时已稻粮归仓,江河鱼肥,也可准备像样的祭品。农民也过了收种农忙,忙里偷闲假以休息。因此,该日,附近的村民男男女女、扶老携少,都会自发带来香烛、纸钱及大、小三牲等祭品祭拜青草姑婆。该日人山人海,也吸引不少做小生意的人前来,也有人在此设赌,因此非常热闹。

如今青草姑婆诞日,虽赌档没了,但特意去做祭品类小生意的还有不少,因此,在姑婆诞日,姑婆庙比往日仍要热闹三分。

<, /FONT> 

3、补天穿

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其意是:从这天始,春雨即将来临。而厦廓却流传着一个补天穿的习俗,从而又衍生出一个民间的美食节。

厦廓村民祖祖辈辈的生活都和天气息息相关,希望不要有连绵的阴雨天,让人们能正常地在西湖捞水草,东江捕鱼,并能取得好收成。

传说:二月初二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有犄角,抬头时会将天捅破,成为天穿,因此就造成春天阴雨连绵不断。为了将被龙犄角捅破的天及时修复,所以人们就用面粉制成很大的圆形薄饼去补天。

二月初二日一早,各家各户的主妇们都会用早已准备好的面粉,调成糊状,里面加入盐、葱花、肉沫,在锅里刷上花生油,再将调好的面糊均匀的涂淌锅内成圆形。用小火煎烤成嫩黄色即可。并将饼平摊在圆箩或大盘内。

在食用时,将预先做好的馅料放在饼上,卷起,用刀切成小段,即可食用。

此饼咸鲜、脆嫩、香气浓郁,是一道美食。

在如今,天气对厦廓人的生活影响已经很小了,然而,村民们在二月二做面饼的习俗仍保留着。因为那一张张面饼也将会带给他们许多往事的回忆。如今生活富裕了,但是自已做的小面食也仍然有着过传统节日的趣味。

 

4、四月八节(打小人)

四月初八,各家各户用大米磨成米浆,用蒸笼蒸成多层的米糕(叫千层糕),米浆里放入虾米或肉沫调以盐入味。有的不加料则以沾上糖佐之。取以千层糕(高)之吉言,预示生活过得好。同时还要上街买蒲葵扇。用新扇在屋内各个角落扇赶。又俗称“打小人”。

 

5、七夕节

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现在人们都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说:因王母娘娘强行拆散牛郎与织女的美好姻缘,带织女回天庭,无奈的牛郎只好将行装和小孩各放在两只箩筐里,他挑着箩筐奋力追赶。而凶狠的王母为了阻断牛郎追赶,就从头上拔下银簪,狠狠地在天空划出一条天河(也称银河)。汹涌的天河水挡住了牛郎的追赶之路,从此织女、牛郎在天河两岸相对而望(从此,天空中就有了织女星和牛郎星座)。

时间过去许久,他们仍誓死相守,牛郎与织女的坚贞爱情,引起众仙的同情,于是奏请玉帝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可以相会一次。

于是好事的喜鹊,全部在这一天飞到银河上去为他们搭建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据传在这一天,在凡间看不到喜鹊)。

厦廓村民长久以来还过着一个不同的七夕节。

七月六日傍晚,大人和小孩纷纷到山上采摘七种鲜花,拿回家后,用木盘装上清澈的井水或山泉水,将花养在水里边。到了六日晚上将盛水及花的木盘放在露天,并非常虔诚地焚上七支香,插在盘的边上。其用意是,当晚七仙女要聚集在一起,作相应的准备,第二天送织女到鹊桥与牛郎相会。分别的痛苦、一年的等待,终于能有短暂的相聚。是夜,七姐妹有许多的话要说,想象中的幸福,会流许多的喜泪。人们要用盘子接住七仙女的喜泪。

据传,经过虔诚焚香取的井水、山泉水就变成了仙水、良药,用它洗脸可以美容,洗眼可以明目。用缸密封放置可长年不腐,可用作消喝、解暑的清凉茶。

因此,厦廓村民对七夕节都非常重视,很早就要上山挑泉水或到水井里打井水,以用做七夕水。

该习俗至今仍盛行。

 

6、七月十四节

厦廓人,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是个重大的节日,村民们在这一天,早上都要沐浴更衣,家中主人要携一家大小,进行祭祀活动。家中要备好大三牲,即整条的鱼、整只的鸡、猪肉块(大户人家也有备整只乳猪)。

置好供桌,摆上三牲和糕点、水果,虔诚地焚香祭拜,请求各路神明和家中祖先前来受用,并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

在这一天,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就餐,男劳力也全天在家休息,不外出进行农田劳动。

这一习俗,自古至今,一直延续。

如今,大家都忙着各自的工作,常不能聚合,过七月十四的古老习俗,将平常难得聚集的一家人召集在一起,进行一次家庭聚会。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