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同风不同俗(四)
作者:林丽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1-31 00:26:36

 

一、端午节别样的习俗

 

惠州境内的端午节,大部分是裹粽子、做香包、插艾叶菖蒲桃叶、扒龙船、洗午时水、节后探亲人等等。有些地方的风俗也很特别。

龙津村的习俗   龙津村的客家人包粽子有些讲究。端午节包粽子时,端午节前至一年内家里办过白事的,就不能包粽子,族人会每家送给一定数(510只不等)的咸粽、甜粽子来供其食用,收了粽子也不用致谢。如收的粽子太多吃不完,不能转送他人,而是将粽子切片晒干,存放后可可熬粥食用,可用来做饲料喂牲畜。

高潭的盆蒸碱水   高潭的灰水粽很有名,其盆蒸碱水也很有名气。端午节,他们除裹粽,也有相当大部分人家用铜盆或其它盆蒸碱水,蒸好后想吃多少切多少,粘蜂蜜或粘白糖吃都行。 

 

二、不一样的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做田园   七月十四日正值夏收夏种即将结束,这天,惠阳、博罗民间多数家庭都杀“三鸟”,买肉做,博罗鹤溪、横河等地的田园节很有特色。这天,村民都杀鸭,晚上全家老少齐聚尝新米,曰“尝下新大三斤”,谓之做“田园”,实际是庆贺丰收。晚上三更,各家在门外拜神,烧纸衣纸物和纸金银大锭,还把五果、茶、酒、饭撒在门前,名曰“撒水饭”,也叫阴施,让无主孤魂也享用一番。有的在自家门前或家里地主神位前摆上茶酒、果品素菜香烛,烧“金银纸钱,五色纸衣”等物,拜祭本家逝去的祖宗先人。有的烧“五色纸衣”还分别按逝去先人的辈分,分男、女配以色泽,男配黑色,蓝色,女配绿色、红色。白色纸作内衣男女通用。一些寺庙还有打醮、放生活动。惠东白花、多祝、平海、稔山等地举行的打醮活动,挨家捐款,并视款多少发给大小不同的纸灯笼,挂在大门口处,祈求平安。

七月十四鸡生日   潼侨归难侨马来西亚侨民视七月十四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这天是鬼节,侨民要在街上备金银财宝、纸衣纸裤、纸汽车、纸电视、纸房子,用米饭、发糕、豆腐、饼干、水果、发菜等祭拜品,一条街都摆的满满的。午后,各家拜祭、敬鬼。拜完后关灯,让鬼想先出来吃,鬼吃完小孩子出来抢糖果吃,抢了糖果吃不完带回家。抢完就开灯,将纸品化掉。传说这天是鸡生日,又节气水性较旺,鸡不会游水,鸭会游水,所以,要杀鸭,使得鸭市热闹。

 

三、异样的婚俗

 

博罗吉水围婚俗头箪   箪,古代指盛饭的圆竹器。在客家婚俗的整个谈婚过程,无论是定婚还是娶亲,男方都会挑箪到女方家去。而“头箪”,就是客家人娶亲男家去女家敬祖的礼仪箪子,是客家村落婚娶的传统民俗之一,因为女方起嫁时男方必须先挑到女方家去祭祖,所以称之为“头箪”。

红雨伞   吉水围嫁女时,必得要有伞。客家人是旧时从中原地区因避战乱或天灾而往赣闽粤地区迁徙的一支特殊族群。既是客居他乡,就得时常准备迁移,所以要有伞来遮风挡雨。出嫁必得要有伞,以示不忘祖先,身处客地,得经风雨。以伞为嫁妆,也是图个吉利。伞的古体字,是人字下还有4个人,即是寄予“人丁兴旺”之意。伞撑开来,是圆的,也是寓意婚姻圆满、白头到老之意。客家山歌中便有这样唱词“看着莳田又割禾,不见媒人撑伞过”。

“做朝”宴席   惠州婚俗大部分都是在大婚当天宴客,但在博罗、仲恺等地农村举办婚礼是在迎娶的第二天才开始宴客。婚后第二天,先举行拜堂仪式,所有亲人都要陪新婚夫妻到祠堂拜祖公,拜完祖公后才回家接受新人参拜。然后拜长辈,与各位叔伯亲戚认识。男方迎娶新娘的次日,女方家到男方家“做朝”(吃结婚酒),随带嫁妆,其中有一贴着红纸的马桶,放至新人房里时,几个大人抱着一名童男在床上滚几下,发给幼童红包,并让他在新人房中的马桶里撒尿,这时礼生唱道:“招娣哥哥(男童)嗓得长(屙得久),子孙代代福满堂。”

“女仔屋”出嫁   潼湖一带的赤岗村、黄屋村、罗村、东楼村等地都有有一种习俗,女儿长到十二三岁、或十五六岁,就要住到“女仔屋”。“女仔屋”大概50平方米左右,里面有桌、凳,床是大床,(由于大多是人多房子狭窄),姑娘们晚上睡觉只好打大铺,女孩子自带被帐,有专人管理。姑娘们在这间屋子里学针线、学出嫁的哭歌、学老人过世时的哭歌。学到出嫁时就派上用场。也有女子家里条件好,晚上不住“女仔屋”的,但出嫁前一晚,必须住到“女仔屋”。第二天出嫁时,女子哥哥或送嫁婆将女子从“女仔屋”拉出来,然后用红布遮头,直接上轿。如是二婚女子,就不能从“女仔屋”出嫁。1980年后,村民生活逐步富裕,陆续在外面建房,“女屋”也迁到外面,女孩子当然也不住到女仔屋去,但结婚那天,要在女仔屋出嫁、上轿。

高潭人的婚礼   惠东高潭人家办喜事很有趣味,因为高潭山高路远,新娘必须提早出门,隔一日就要来到男家。男家办喜事,贴对联只贴上联,下联空着由女家对。如男家出上联:康乐酒斟堂上寿,女家对下联:吉祥花放岭头春,横额为“康吉楼”。男家送酒礼到女家,担杆上一头贴红纸,一头穿红圈(用红纸剪贴成),这种风俗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沿海人婚俗:搞浑水拾满篓   惠东县范和新厝村林姓人家,相传古时候一次迎娶,恰遇天降大雨,为了不耽误吉时,随同急中生智,急忙拿出斗笠给新娘戴上。后来这林姓人家财丁兴旺,家运亨通。此俗至今演变成青年男女大婚当日,如遇村中也有许多人家同时举办婚礼时,最早迎娶那家就按常规程序进行,新娘晚些时辰到的,差不多到村口时,花轿要停下来,新娘的下花轿,腰间挂起小鱼篓然后步入夫家门,曰“先行搞浑水,后来拾满篓”,意思是说故意浑水摸鱼,后到后得,既是避讳,也是祈福。

在水上举行的婚礼   惠东县沿海渔民如港口新村水上人家结婚,婚礼是在船上举行的。迎亲时,双方船头披红挂彩,船头各悬一面大铜锣。迎亲的大船打扮的非常气派,男家请来10个水手掌舵,10个男人威风凛凛地划船,媒人在船头敲打铜锣,直到大船靠泊在女家船边才停住。这时,男家船有两个男歌手站在船头唱有关催请新娘上船的渔歌,新娘上男方的船举行婚礼。鸣炮后双方轮番敲打铜锣直到天亮。新娘在锣声中与亲人话别,唱行嫁歌。到了夫家,新娘三天内不能与丈夫同房,三朝过后,新郎才能过来与新娘同房。有的新娘一连三天不能同夫家人一起吃饭,如果肚子饿时,只能让人转告娘家送饭过来。三天后,新娘才能在夫家吃饭,但一开始吃饭时只能舀一小碗,以后逐渐增加。还有一种说法,以前渔民在海上举行婚礼时,突遇海浪,新郎下落不明,新娘刚好与小姑同在一条小船上,避过了风险,新郎家几个小姑子怕新娘难过便与其同宿,不料三天后新郎平安归来。至此,水上人家认为新婚之夜姑嫂作伴,可逢凶化吉,沿习至今成为习俗。

训女婿   水上人家过去举行婚礼,还有一出“训女婿”的插曲。在水上举行婚礼时,岳母站在船头,高呼女婿名字,训示女婿婚后不准欺负妻子,要敬老爱幼,夫妻和睦,共同持家立业。女婿听完,立即跳上女家船头,下跪回答:听岳母吩咐——记住。新女婿唯恐被女方亲友出难题缠住而出丑路乖,随即回船。

草棚宴席   新娘入门后,男方在沙滩上架起一长形简易的草棚遮住阳光,以地为席,八人一席,大碗当杯畅饮。佳肴以鱼为主,辅以鸡、鹅、鸭及各种新鲜蔬菜,最后上八宝甜汤。客人酒醉饭饱后即回船休息。

待嫁女坐“筢篮”   吉水围嫁女,女儿出门前要先坐“筢篮”。

深夜,男家来女家“等嫁”时,女家大门紧闭。娘家人先让姑娘在屋里穿好嫁妆,后由女家老婆婆牵至大厅,大厅中间放一个大“筢篮”,“筢篮”上放张独凳子,姑娘坐在独凳子上。此时姑娘的父母上前为女儿插头花,这时老婆婆说道:“爸爸为你插头花,妈妈为你找个好人家,嫁到婆家会当家。”而后,方才开门迎接男方,让男方吃过点心后,姑娘哭着出家门,与伴娘等随迎亲队伍到男家。

向(舅仔)赎“天财”  仲恺罗村的婚礼礼仪其中有舅仔赎“天财”环节。新娘到了夫家,娘家人随后也到。新郎接过新娘的皮包,家婆就过来接“天财”。但包上锁了,钥匙在新娘弟弟手上。于是新郎向“舅仔”要钥匙,舅仔于是向“姐夫”要红包。赎了“锁头钱”以后,新郎即开箱拿“天财”,拿了“天财”后,由新郎母亲用围裙围住“天财”,边走边念:“男人使钱头,女人使钱尾。”回到新娘房才把“天财”放下。

“踏果子”  “踏果子” 是罗村的一种仪式。结婚当日,如遇村里有妇女坐月子的(刚生完小孩未满月),还要举行“踏果子”的仪式。“踏果子”的形式是:在地上放两个新篓子盖,在篓子盖放上龙眼干,让新娘的脚踏着龙眼干走,走一步换上另一篓子盖,一连走几步,主事娘在旁边念白:红米落地,百无禁忌,五男二女,富贵齐眉。还要为新娘用红花粉遮头、丢红米。人们认为月子内有邪气,踏了果子可以驱邪气。

担“禾花水”   罗村新娘三朝回门以后,要在婆家挑第一担水,称新舅(儿媳妇)担“禾花水”。挑水时,就有很多村人要来凑热闹:往新娘的桶丢石头。即将石头放在桶里让新娘挑,据说挑的石头越多越好。

舞火狗舞出的姻缘   去龙门瑶族青年举行婚礼保持“以歌为煤”、“不落夫家”及入赘的习俗。主要活动是通过农历八月十五“舞火狗”的对山歌、打歌堂等活动建立感情。一旦定亲后,男女双方便进山以插青标为记约会商量婚期。也有在婚前,男方由母亲带着到峒主爷前求签选择婚礼吉日。婚前头天晚上,新郎要举行“学礼”活动,由一位“命好”的长辈传授与婚礼有关的应酬;新娘在房间则由同辈女青年陪同,嫂嫂为其梳“龙凤髻”,梳好后到厨房向父母唱辞别歌、向哥嫂弟及姐妹唱辞别酬谢歌。清早男家由一名“打嫁母(姑或嫂充当)” 率迎娶队,“打嫁女(姑娘)”挑着衣服、两个壮汉抬八角花轿,“八音”伴奏,最前一汉拿铜锣,紧接另一男高举一支青竹,青竹顶扎撑开的雨伞,伞头缚9条黑绳,伞柄包红巾,示辟邪开路。到达女家新娘即上轿,其父跟在后面,从祠堂内撒米到外,来回三次,示驱鬼之意及日后一切平安。接着到祠堂举行“打歌堂”活动,全村男女青年都来参加,一直持续到凌晨,最后唱《鸡啼歌》结束。第二天正式拜堂,婚后四天新娘回娘家后,“不落夫家”,逢年过节,丈夫或其母、姐妹接回小舔几日即返娘家,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