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潭村地处湖镇镇与龙华镇的交界处,离陈孝女祠堂大概10公里,每年的大年初二买灯上灯。去年,因为他们村的灯头公都是西服礼帽,比较特别。我们爬上他们的大卡车跟回村庄,计划是拍他们上灯的。结果我相机没电,没拍成。所以,听说今年去梅潭村跟拍全套上灯活动,非常高兴。尽管要5点半起床,6点10分赶到路口等林老师的汽车。
虽然去年走过,依然不记得在哪里转入去梅潭村的小道。最后还是跟着GPS,绕了一个大圈,从省道进的梅潭村。再后来,又爬上他们买灯的大卡车去陈氏孝女祠。
梅潭从前有张、徐、邓和黄四姓人家。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只余下张氏和徐氏祠堂。张氏祠堂只有一座,三进式。但今年好像只添丁一枚,偌大个祠堂,孤伶伶挂着一盏。所以,当徐氏8位灯头公和他们的锣鼓队浩浩荡荡从张氏祠堂经过时,无论张氏的锣鼓手如何卖力,在徐氏宗族的鞭炮声中显得似有若无。不过,后来林老师说,张氏宗族是进士之后,以后有机会还是得来拍一拍。
徐氏祠堂一排5个,有旧有新,有修缮过的,也有破败不堪的。由于今年添丁9个,甚是壮观热闹。今年我一反常态,没有关注大灯头公,转而盯上连添两丁的徐炽锴。1989出生的他,2014年结婚,随后连生两个儿子。当他迎面走过来时,我一眼就认出了他:去年的灯头公。他倒有些漠然,含含糊糊。后来还是毛丁丁告诉说,真有去年、今年都是灯头公的。我再去追问时,他才承认。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在湖镇担任治保工作。当我提出,帮他拍全家福时,他才终于露出微笑。
虽然都是买灯祭祖,梅潭村的上灯仪式简单紧凑得多。早上7点多,我们赶到村里时,才有添丁的灯祖婆或挑着供品进祠堂,或在家里忙着炸年糕——吃了那么多添灯糕,最喜欢梅潭村的,软糯又弹牙,估计是手工磨的粉。8点多,打鼓手都换了几个轮回,大灯头公才扛着竹干急急跑过来。一番准备后,灯头公在前,锣鼓队随后,50人的队伍热热闹闹走出了村。照例在村庄不远的芭蕉林旁上卡车,我们跟灯头公挤在一辆车上。后来买灯回来时我爬上了锣鼓车,才发现锣鼓真大啊,几乎塞满车厢。
到陈氏孝女祠堂时,买灯队伍一拨接一拨。里里外外,密密麻麻的人头。梅潭村的锣鼓只好斜放在祠堂外的榕树下,热火朝天地响起来。但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对面林村里的锣鼓吸引过去。因为他们不仅服装鲜艳统一,最主要是打鼓的人站得高有气势——估计以后的民俗活动,将是吸引眼球大战——随后,梅潭村在祠堂里面和门边,又跟别的队伍斗了一个多小时的鼓。直到灯头公们用甘蔗挑着灯笼来找他们才罢休。
回到村庄里,紧锣密鼓中。族长指挥大灯头公,把灯依次挂在祠堂的大厅、中堂和门上。最古老的祠堂已经完全颓废,他们也估摸着大厅位置,在一堵破墙的竹干上,挂一个彩灯。全部挂完后,灯头公们就扛着买来的甘蔗各自回家,说是晚上才点灯。梅潭村不吃灯头酒,年十六的晚上,灯头公们一起把灯取下来化灯。然后结算经费,去年因为灯头公少,每个用了5、6千元,今年每个人才花费2千九。大年初四是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