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到惠东宝口喝名茶
作者:张燕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9-10 23:28:24

继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大型活动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马不停蹄地着手实施本年度采风计划。2014年共有七批次采风活动,自惠东县南山、溪美的第一、二批采风活动完成后,中秋节前一天,第三批采风活动在惠东县宝口镇如期展开。

9月7日早上8时15分,由23名作家、摄影师、工艺师、艺术团成员组成的采风团,从市区出发前往宝口镇南坑村,虽然路途长达三个多小时,但会员们一路飙歌前进,从民间小调、通俗歌曲到红色老歌,民间艺术家们专业的演绎,让大家狠狠地过了把瘾。

惠东县宝口镇联和管理区南坑村的村民是畲族后代、蓝姓人家,先祖由兴宁迁居而来,自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种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蓝氏从种植高山茶——火烧寮、仙人茶开始,不断发展到现在,品种已增至客家小叶种、八仙、水仙、白叶、乌龙、仙人茶、蜜兰香、锯朵等八种,拥有茶叶基地300亩,其中仙人茶(也叫“山子茶”),已成为惠州稀有的名茶之一。

在南坑村,会员们跟随惠州市宝溪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蓝志坚及其父亲蓝伯上茶山实地考察。蓝志坚对选址、土壤、种植气候、环境等因素作了相关介绍。由于该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茶树均生长于海拔600-1000米以上的山区,四面青山环抱,空气湿润,年均气温在20℃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树的发育与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质,所以该地出产的茶特别甘醇、清香,口感回甘。

在蓝氏祠堂,会员们目睹了宝溪口茶的制作过程,从采茶、萎凋、杀青、揉捻,再到炒青及足干,志坚父子逐一演示和解释茶叶的制作工序。席间,蓝伯向会员们介绍了当地有关茶的风俗、茶叶的冲泡方法以及茶的传说。

据介绍,该地山茶正式命名于1965年,当年广东省农业厅和省茶叶公司派出专家实地调研,将九百多米高的笔架山上种植的高山云雾茶,命名为“火烧窑正莨茶”,现注册商标为“宝溪口”牌茶叶。2013年,宝溪口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014年,在惠州茶文化节荣获第五届斗茶比赛“惠州特色茶”金奖;目前,正在申报“广东省十大名茶”。

会员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宝溪口”茶。视之,叶肥壮,节间长,叶色绿润,汤色黄绿明亮;闻之,香味浓醇悠长;入口顿觉心旷神怡。

离开南坑村时,会员们转至连生度假村小憩,在美丽的青山秀水中一洗舟车劳顿。在这里,大家品尝了高潭著名的咸茶(又称“红军茶”)。咸茶的调料十分丰富:以擂钵研细新鲜茶叶,拌以黑芝麻、野香草、盐、水烧开;食用时加入爆米花和炒熟的花生米,茶汤浓香而微咸,解渴充饥,非常好喝!

采风活动让会员们获益匪浅,一路上,市民协主席邹永祥还向会员们介绍了惠州茶史、习俗和评茶方法,使大家增长了不少相关知识。随着民协采风团的脚步不断深入乡镇,采风涉及面越来越广,采风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促使会员们对惠州的乡土民情有了更多了解,而且激发了会员们在各个领域进行创作的热情。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