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博罗采风团一行56人,在主席邹永祥、副主席林丽华的带领下,前往博罗柏塘、湖镇实地采访该地特色农业及民间茶艺制作。 一路上,采风团团员们精神饱满、心情欢畅,在杜衍军团员诙谐幽默的主持下,大家的热情被点燃,许多团员“亮出了绝活”,红歌、流行曲、印尼民歌依次登场,车厢里歌声飞扬,笑声不断,为此次采风活动开了个“头采”。 在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的“柏塘鸭田村生态山茶种植示范基地”,团员们领略到了“罗浮山下产好茶,柏塘山茶有紫芽”这一“茶中贵族”的珍贵。对柏塘镇茶农、茶商、茶官的聪明智慧、辛勤耕耘,也为他们的科学种植、产业经营的现代理念、做大做强“茶文章”而深受鼓舞和启发。 在柏塘古榄园,300多株树龄逾200年的参天碧树,用它那绿色的怀抱以及挂满枝头的一串串乌榄,迎接惠州民协采风团的到来。看到当地村民热爱家园、呵护古树,合理利用资源,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度假休闲项目,团员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参观茶山和榄园后,会员们与该镇负责人、茶农座谈,镇负责人和茶农介绍了柏塘山茶的种植、销售情况后,市民协主席、市社科专家库成员邹永祥谈了观感和建议。邹永祥认为,柏塘的气候、山水宜茶,山茶种植史悠久,分布面积广、茶品好,嫩叶细带白芽,口感香滑回甘,有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还有茶文化历史遗存,茶产业的开发有规模、有效益,有一定的深度与前瞻性,堪称惠州名茶之乡。他建议调查柏塘紫芽茶与历史名茶紫笋茶的关系,因为900多年前惠州已种植紫笋茶。宋绍圣四年(1097)二月,寓惠的苏东坡在《种茶》诗提到,将长于松林的紫笋茶移栽白鹤峰;40多年后的绍兴年间,被贬居归善县城的礼部员外郎陈鹏飞也在铁炉湖种紫笋茶。紫笋茶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从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三代连续进贡800多年。柏塘的紫芽茶与紫笋茶都是小叶种,外形相像:芽色带紫,芽形如笋,叶底肥壮成朵。两者是否源流关系,值得考究。邹永祥还提出减少柏塘茶品牌的多头注册,突显“柏塘山茶”的名牌标识,加强茶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培植柏塘茶友、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优势,结合好水、茶具、茶艺、茶俗深度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古榄园须注意草地的生态保护、新设施应与果园协调等等建议。 在湖镇“农科奇观”博罗县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的温室大棚中,近百种奇异的热带仙人掌,无土栽培技术,茶树标本园等让团员们大开眼界,直观地感受到航天生物技术的可观效益及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场长告诉大家,博罗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航天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全国首个县级航天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承担省、市、县农业科研项目的试验,负责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进行试用、检测、效果分析及推广应用,同时也向公众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经展示、推广了“超级稻”、“航天福田菜心”、“航天新惠占”等近2000个优新农业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3万亩。 团员们人人满载而归,个个收获颇丰。抢购了一批 “龙头一号”柏塘山茶,曾丁科、吴天送、钟国辉等摄影师忙碌地搜寻美丽画面,贻萍当即作出饱含深情的歌词《快乐的采茶姑娘》,王国光写出《参观博罗作航天育种试验场》等数首诗歌,吕媛在构思着《柏塘榄树与竹子》的寓言,刘汉新表示,此次采风得到真切生动的启发,回去要将客家采茶姑娘的生动形象提炼出来,绘入惠州彩瓷之中,让更多人观赏到客家姐妹善良、勤劳的美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