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鹅城,丹桂飘香;八月盛会,风雨助兴!
在这流光溢彩的季节里,东江之滨,鹅城之畔,到处洋溢着相聚的欢乐与喜悦的赞叹。在万众瞩目的江北会展中心,我们迎来一场惠州市民间文艺盛况空前的盛会,这是惠州数百位民间文艺家向东江父老上交成绩单的“献宝大会”。它就是热心市民为之期待的,一年一度如期而至的“惠州市第三届民间艺术博览会”。
一、歌颂胜利 缅怀功绩
今年恰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弘扬正义,继往开来,本届博览会特设“抗日胜利纪念馆”,并为展会各馆的重中之重。
一幅二米高、九米长,展现东江儿女气壮山河、不屈抗争的主题浮雕壁画《永不忘却》,挂在展会入口最显眼的位置。它将昔日惠州烽火岁月的历史真实,形象化地浓缩于此,生动地再现于人们的眼前。它如同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观众。
这幅惠州有史以来同类作品尺幅堪称第一的主题浮雕壁画,是在市民协主席团的精心策划下,由会员庄敏、陈万景、张又兰、蔡磊等四人经过三个月的艰辛创作而最终得以完成的。在这一难得而又难忘的创作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主题浮雕壁画的草图创作工作,其中种种感受,归结为一,它让我的内心获得一次洗礼,也让我的思绪在先辈的业绩中找到了共鸣。
为力求严谨、符合主题,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马虎。在进行抗战壁画画稿创作过程中,我首先以一个月时间查阅《近现代东江革命历史图集》、《广东百年图录》等文献图册;前往丰山纪念碑实地参观;上网收集资料;请亲友摆造型等准备创作前期工作,就此绘制各类人物造型草图近百幅,图中敌我枪械、民众衣着均参考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其中古城门是依据平湖门历史图片绘制,以求尊重历史,接近原貌,夯实内容,杜绝空泛。
为倾听抗日先烈们的呼唤,从中坚定完成这项严肃而光荣创作任务的信心,酝酿创作激情,澎湃内心不可抑止的幸福与喜悦,在草图构思创作的一个月里,我数次朗读或抄写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将军所撰写的《曾生回忆录》“受降斗争”的一段话,曾生对东江纵队的艰苦奋争与卓越功绩概括描述:“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在党的领导下,我东江纵队和兄弟纵队一起,在日伪军和顽军的挟击下,坚持华南敌后,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先后在东江、北江、粤东和港九地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总面积约六万余平方里,人口约四百五十余万。据不完全统计,对日伪军作战一千四百余次,毙伤日伪军六千余人,俘虏、投诚约三千五百余人,缴获各种枪六千五百余支,炮二十五门。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东江纵队有二千五百余名指战员英勇捐驱,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东江、北江、粤东和港九的广大地区。他们永远活在广东人民的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烈士们永垂不朽!”
在今天和平的阳光普照华夏的幸福日子里,我们所能表现出的抗战,不及当时之万一。虽然如此,可一旦动笔,进入实际创作阶段,工作量与难度随之增加,前期准备工作比原计划没有减少,只有更多。工作的严肃性毋庸置疑,任务的时效性无法改变。虽然压力不小,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份辛苦得有价值,付出得有意义的工作。以邹永祥主席为首的市民协主席团的信任,就是支撑我与创作组各位成员完成这一光荣艰巨任务的信念。
创作草图阶段,得到邹主席的具体指导,庄敏、万景、又兰与我三次聚会,从创作基调、要素等诸多方面加以协商明确。经过反复推敲,大量裁剪,数易其稿,最终以第五稿交稿。在紧锣密鼓地创作草图期间,协会部分领导及同事毛国忠、王云鹏、李运花、徐新路以及友人薛道前来指导鼓励。
“抗战纪念馆”以大量详实而珍贵的历史资料,揭露了日本侵略军对惠州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其中三十多幅是邹主席收集珍藏的抗战重要图片史料,其中来自《圣战记念》的照片尤为详尽,它是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五月,由东京朝日新闻社、读卖新闻社出版,为炫耀日军“圣战”战果的图片集。其中对日本军部大本营南支派遣军这支臭名昭著的“久纳部队”,从实施大亚湾登陆及对惠州地区的入侵,记录尤为详实,现已成为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铁证。战前那个秀丽、宁静的惠州河山,繁荣、兴旺的东江商埠被入侵者毁于一旦。它不仅仅是普通的黑白照片,而是“日本仔”对惠州人民犯下罄竹难书的血淋淋罪证
1927年6月,日本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第一次东方会议,会议的结果是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对华政策纲领,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其核心内容便是赤裸裸的四句话:“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那时便已昭然若揭。
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灾难,战争浩劫无情地降临到了和平的家园,是让我们世世代代不忘的锥心之痛。在《博罗客家山歌集》“抗日山歌”中,这场苦难的幸存者痛苦地唱道:“日本仔真系冇阴功,刺刀綯着人头走”;“日本仔真系狼,八月十九炸学堂”;“日本仔一下开机枪”,“全村壮丁被杀光”。在华南抗日主战场的东江地区,无数有血性的东江儿女亦表现出团结抗敌的英雄气概。山歌最后唱道:“抗战打足八年长,抗日意志更坚强;全国军民齐奋战,赶到日寇返东洋。”
历史的真实与真相的残忍,是多么的无情与可怕;东江儿女抗日赴死,献身祖国又是多么的无畏与可敬。
从历史图片到运花、伟光、陈烈等对抗战老战士的采访;从余小伦、蔡磊的抗战瓷板画到张宏秋的雕塑《那一刻》;从苏定明、刘雅晶、贾淑云的抗战剪纸到刘志光、邓志雄等的抗战国画书法;以及500多条抗战灯谜等,构成了一座抗日课堂,详尽的内容,丰富的载体,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惠州人民的抗战斗志。
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最终以日本的战败与投降为结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抗日的烽火虽已消逝,但中华儿女以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铸就的“抗战精神”已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每位热血儿郎的心中。我们热切期待9月3日“胜利日”首都北京举世瞩目的胜利大阅兵,我们将继承先辈的功勋,不懈奋斗,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享受这份厚重的喜悦和巨大的荣耀。
每个可耻的侵略者,死了也是罪恶的铁证;每位在世的抗日老兵,都是活着的胜利雕像。在此,我们再次向抗日战士致以崇高的敬礼:你们是子孙后代心中永恒的丰碑!
二、陶瓷精品 异彩绽放
陶瓷登场,主角驾到;人气指数,万众瞩目。
陶瓷馆无疑是本届博览会的最大看点之一。其为人所称道的不仅是工艺美,佳器多,而是从根本上展示了惠州本土陶瓷的原创实力,以及丰富的题材与迥异的风格。馆长余小伦,是开创惠州东平窑,实现当下惠州陶瓷产业零的突破,以及搭建惠州陶瓷艺术创作基地,被惠州陶瓷从业者共同推举为首的领军人物。话虽不多,事做必成。
我曾为创作瓷板画《开窑图》、《荔枝红了》,前往位于惠阳区平潭镇的东平窑住过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我亲身感受到这位惠州陶瓷界的传奇人物,对事业的执着和投入所散发出的魅力。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要在做好大量接待与基建工作之余,为惠大实习生按时授课,同时还挤出宝贵的时间---这一时段往往是午夜之后,研究调试各种高温釉料的配比,构思展会主题作品瓷板画的创作。他的刻陶香具系列、挂屏瓷画系列作品制作,均出自夜深人静之时。每件作品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些作品甚至是脑力和体力的透支下完成的,他艰辛的付出远非常人可比。为烧出优质瓷画,他时刻守候在窑炉旁,为了在窑温达到1400度左右时进行人工控温调试操作,平均20分钟便要观察一次窑温的指数和窑内火焰的变化。其创作的大型抗战主题瓷板画《东江旧事》便是如此破茧而出的。其画工大气,青花和釉里红发色匀称效果甚佳,不失为一件高品质的瓷画艺术品。
现代陶艺家王云鹏作品风格在惠州独树一帜,他拿出自己最新创作的数件陶塑前来送展,每尊别致、夸张的作品都在诠释其渐渐成熟的艺术语言,《少女》的衣着纹丝可见,服装上的扑子亦真切如新,身上的衣着像机器码出来的一样逼真,迎面而来妙趣横生。难怪它们成了馆内人气指数高的“明星”,观众纷纷前来,爱不释手并一一合影。甚至有位观众一连三天在此展台前端详、徘徊。可见该作品结了众缘。
刘汉新的《西湖八景》系列与《惠州民居》系列被观众的手机镜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张宏秋表现抗战老战士的主题作品《这一刻》,借鉴了吴山明雕塑大师的写意手法,将老人凝固在庄严的历史瞬间,让英雄生命不止,精神成就永恒;王宇文所展示的是精致的陶瓶《古西湖》等具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的佳作,引得观者留连忘返,不忍离去。作为民协一分子,我有幸参与其中,积极参加陶瓷馆的创作“备战”工作,也创作展出了瓷板画《开窑图》、《荔枝红了》,以及刻陶作品《惠州通宝》、《宋东平窑》等作品。
惠州陶瓷创新已成气候,参与者势头正劲。与此同时,其所蕴藏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商机已初见端倪。它业已成为繁荣惠州民间文化的亮点之一。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广大惠州市民以及各路媒体,无不为惠州本土有如此执着的陶瓷艺术家,与如此众多新颖别致的原创艺术品而赞叹不绝。
三、根植传统 工艺出新
毗邻灯谜馆的工艺美术馆是淘宝一族的最爱,它所展示的丰富种类,让人目不暇接,有如在阅读一部精美的“百科工艺全书”,成为博览会上的“一站式淘宝街”。在此,惠州工艺美术当下的精品佳作悉数登场与你相约,你能够一一浏览到毛国忠独具匠心的木刻作品《金带街》;庄敏令人称奇的彩塑画《客家婚礼》;陈圆芝流光溢彩的刺绣《锦鸡牡丹》;张又兰精美无比的墙皮画《敦煌飞天》;张琼添昂然生机的绢花画《四季花卉》;贾淑云别具一格的剪纸《归》;曾考兰喜庆祥和的沙画《母女情深》;向衡精美绝伦的玛瑙雕刻《不辞长做岭南人》;王宇文细致入微的国画《罗浮春》;王汉池、钟永廉灼热情怀的农民画《古民居》、《故乡》;陈智华、王东红美不可言的摄影《丰渚赏荷》、《山野林翠》等等;让你一饱眼福后,直呼过瘾。
可你别急着就此止步哦,慷慨的艺博会还要给你加点“猛料”。
惠州市收藏家林选志,可是惠州民协中民间民俗用品收藏的重量级人物。这位有心人将多年以来,花费重金收集的“宝贝”倾囊奉献给热情的观众,仅一件摆在“名茶飘香馆”约近百斤的清代橄榄木“碾谷机”,就是一件博物馆级的“重器”。此次他将收藏的明清以来“惠州古民居雕件”做专题展示。二十多件精品中,一件雕有“同治通宝”的花板令人称绝,以此为据可准确断代门楣构件的制作年份。近两米长的花板综合运用了多种传统雕刻技法,如刻线、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仅上面一串透雕的宝珠就雕成粒粒相连,连而未断,仿佛摘下来就能戴在手上,让人叹为观止。其中还有一件雕花板将荔枝与木棉花雕入画幅之中,由此更加突显了岭南特色与东江风情。在他另一个主题“老砚台”展示台上,摆放着三十件大小不一的老旧砚台,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赏这些展品后,我看到,这些“老古董”大多都薄厚大小适中,仅能放置于手心,省工省料,便于携带和使用。尤为特殊之处,在于许多砚台的砚床都被磨得深深地凹入底部几乎就要磨穿。不难想见,也许这方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砚台或许已有几代人使用过,也可能使用过它的人中,又有多少考取了秀才、举人的功名。它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先贤崇尚简单实用、珍惜文具的风尚。
工艺美术展品除看点多之外,现场还有书画挥毫、剪纸、手工、沙画以及本届展会新增的陶艺制作、拓片制作,品茗、品酒等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兴趣盎然的观众参与其中,不亦乐乎。
四、坚持导向 迈向更强
凝聚民协共识,突出民协个性,点燃民间文艺能源,释放民间文艺能量的第三届惠州民间文艺博览会已徐徐落下帷幕。但满载喜悦,收获丰厚的各位民间文艺家们的心潮却久久不能平静。惠州市民的关爱,东江父老的赞许,让我们认识到责任与信念,让我们明确了使命与担当。
在无所不能的网络时代,点击鼠标就能轻易获得海量信息的今天,人们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眼光追求“高、大、上”的网民们,对本土原创的审美标准,没有像售楼业务有一、二、三线城市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件作品都符合艺术规律,每件作品都能真挚感人。有如把原汁原味的泥土芳香提炼成人们需要的艺术营养。
以人为本,固本强基,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推出人才这一民协工作的第一要务出发,惠州民协始终在探索着,走出一条依靠社会力量自主发展的道路。
作为社团组织,在自筹经费的困境中,市民协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坚持公开公平,坚持节俭办事,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协事业在新时期发展进步的路子。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学习、借鉴、采风、交流、已成为民协文艺创作行之有效的机制,从本届抗战纪念馆、工艺美术馆及陶瓷馆便可清楚地看到,会员作品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看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东江流域几千年的文明历程,缔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成为当下民间文艺的沃土和宝库。从某种视角来看,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不少独具慧眼的民间艺术家,就将目光投向这块肥沃的宝地。例如王宇文创作的陶瓶《古西湖》、欧少波创作的《柏塘茶香》均为参加民间文艺采风活动中所收集素材而完成的佳作。
唯有原创,值得期待;唯有经典,值得喝彩!
近三年来,惠州民协中的工艺美术界多位会员参加各类大赛,均次次获奖,脱颖而出。有民协各位艺术家的执着与勤奋,我想,这一势头还将保持下去。
诚如一位前来参观的海外归侨所言:“惠州不仅有秀丽山水,厚重人文,还能一睹你们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艺术品,这才是吸引我们最主要的原因。原创艺术品将人们带入广阔自由的精神世界,让人留恋,令人神往。”
色中添彩,锦上添花,热闹开心的五日时光虽已过去,美好的回忆仍萦绕在我们心里。难忘奕威书记及其市领导们对艺博会的赞许与鼓励;难忘邹主席对拙作的评点与鼓励;难忘丽华副主席这位老大姐的贴心问候;难忘粤春副主席送来解渴的西瓜;难忘佩云秘书长递上的香茶;难忘庄敏老师与又兰老师艰辛的付出;难忘运花老师在自己财物受到损失的时刻,决然将手中的镜头继续对准艺博盛会,纪实抓拍了许多动人的画面;难忘记者丹姐的细腻采访;难忘苗姐老师和国光老师的赠书;难忘亮哥台下清亮的美声悠扬;难忘会员携家人义务参与值班及志愿者的无私付出。难忘就这样成了一首祝福的歌,难忘就这样定格成了经典的画卷。太多的感动使人留恋,太多的难忘让人不舍。这种发自内心的留恋与不舍,是因为惠州民协人的共同付出所成就的惠州文化盛事。它让我深深懂得,心量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强。集体的能量永远大于个体的力量。正能量的增强定将产生更加巨大的威力,这一威力已转化成为我们共同期待第四届民协盛会的愿景。我想,本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理念,凝心聚气的惠州民协人有理由、有底气、有实力继续站在这个为东江父老提供民间文艺服务的展台上,擦亮民间艺术博览会这一品牌,求真求实、锲而不舍,那将再唱民协最美的和声,再创我们更加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