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淑云的5层5色剪纸作品《归》。(翻拍)
▲贾淑云自创的双色剪纸。
▲贾淑云说,一天不剪纸,就浑身不舒服。
风景、静物、人物……在剪纸手工艺人一剪一刻的巧工之下,立马跃然纸上。平常市民所见的剪纸,大多为单色单层剪纸。然而,在日前举办的惠州市第三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一幅剪纸作品《归》却独特地运用了多层立体剪纸的技法,这在惠州来说还是首次尝试。作品出自我市传统剪纸手工艺人贾淑云之手。
耗时4个月,完成多层立体剪纸作品
夕阳西下,渐变色霞光下,水面映出丝丝点点斑斓。白露在空中悠然飞翔,渔人摇着船杆,带着收获的喜悦,朝着家的方向归去……不同于普通的单层单色剪纸作品,一幅5层5色立体剪纸作品《归》,画面颜色搭配和谐,看起来很有立体感,传递了浓烈的渔乡生活气息,也让人看到了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
“第一次尝试这种剪纸技法,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创作者贾淑云感叹道。今年4月,贾淑云就开始为作品筹备了。她从网上找到了喜欢的图案样板,然后花了两三个月时间在网上寻找合适的纸张材料,托人帮忙从网上购买。然而,买回来的纸张颜色,剪出来的剪纸作品却让她不甚满意。第一幅于7月份完成。“原来的样板图案是红色的,我想要做成晚霞的效果,但出来的结果却像早霞,自我感觉不好。”虽然大家认为这幅作品不错,但贾淑云还是毅然选择重新制作。
有了第一次尝试,第二次制作相对要顺畅一些,但仍旧耗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贾淑云说,多层剪纸最难的地方是,要用笔一点一点地将物体的形象描出来,然后利用剪、刻结合的技法制作,还要将5种不同颜色的剪纸一层层地裱到画面上,最终形成一幅画面完整的作品。白天忙家务、外出交流等,贾淑云就利用每天晚上7时至11时的几个小时制作,半个多月后才完成作品。“做这个作品时,经常看久了眼都花了,但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这是对自己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希望给大家一种新的视觉享受。”贾淑云说。
虽然作品获得屡屡好评,但贾淑云心里盘算着把作品放大。该作品规格为A3,接下来准备再做一幅A2规格的,这样观赏效果会更好。
一天不剪纸浑身不舒服
今年57岁的贾淑云是东北人,1977年来到惠州定居。贾淑云原本在单位做财务,退休后,她便到市老年大学的剪纸培训班报名学剪纸。剪纸这门手艺,她只在小时候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玩过。一开始,她只是想着能打发打发时间。没想到,重新触碰剪纸,在专业剪纸老师的指导下,再加上自己的体悟和摸索,她一玩便玩上瘾了。
贾淑云说,剪纸这门传统手工艺是细工慢活,眼力要很好。学剪纸很耗费时间,也很考验人的耐力,得非常细心。刚开始,她在制作图案时,经常是一刻纸张就烂。现在,即便手艺纯熟了,偶尔也会因为一个手误,一条线条刻断,整幅剪纸作品就作废了,所以容不得半点疏忽。因为热爱,同时为了防止技艺生疏,贾淑云现在每天都要玩两三个小时剪纸。她笑笑说:“一天不玩,都浑身不舒服。”
贾淑云现场展示了自己的绝活:用刻刀在纸上一刻一扭,一个“福娃”的形象便活灵活现,刀工可谓炉火纯青。贾淑云说,最让她感到兴奋的是,每每一幅作品完成后的那种成就感。学了7年剪纸,如今,她对于剪纸的追求已跳出了模仿阶段,开始尝试更多有创意的剪法。每年,她都会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艺术展览,每次她都思索如何在剪纸的图案及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如何将惠州民间工艺做出与众不同。例如,她自创了双色剪纸,将不同颜色的纸黏合在一起,如此方法剪刻出来的作品两面颜色不一,看起来更为多彩活泼,别具新意。“接下来,我还想尝试将剪纸做得更立体。”
作品屡获奖,努力当好传承人角色
在惠州生活了30多年,贾淑云亲眼目睹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她非常喜欢惠州这座宜居城市,还创作了以惠州美景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展现惠州本土文化。她创作的展示惠州风光的作品《半城山色半城湖》,还入选了首届广东省剪纸艺术作品展。2014年8月,她参加了深圳第十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剪纸作品在展会中受到中外爱好者们的收藏。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贾淑云收获了不少省、市奖项,这是对她的肯定和鼓励,也让她对剪纸有了更为执着的追求。
在亲朋好友中,贾淑云的作品很受热捧。过年过节或办喜事,亲戚朋友都希望用贾淑云的剪纸增添喜庆气氛。贾淑云也经常拿剪好的剪纸作品给亲朋好友看,吸收他们给出的意见,哪里不好下次就改正,不断地追求进步。
“我想做出更多好的剪纸作品,希望这些作品能引起人们对剪纸工艺的兴趣和重视。”贾淑云说,虽然精美的剪纸作品能吸引人们接触这门工艺,但很多人都是3分钟热度。剪纸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十足的耐心还有剪刻的技巧,因此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推广,我正努力做好传承人的角色。”
(原载2015年8月22日《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