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粽飘香、浓绿遍野的端午时节,惠州民协采风团一行58人走进惠东沿海的乡村。
这是惠州民协2015年第三次采风。采风团成员中有省市民协、作协、音协、美协、摄影家协会会员等。在民协主席邹永祥带领下,首站走进铁涌镇赤岸村。
先前到达的市民协副主席钟土清在赤岸迎接众人。钟副主席是惠东县文广局副局长、土生土长的惠东人,他向大家逐一介绍赤岸村的概况。由此我们得知这里常住村民千余人,是个人气旺盛的村庄。村民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尤其养蚝(牡蛎)业比较兴旺。海,慷慨地给予辛勤劳作的人们取之不竭的海产品,而人们也通过劳动换回一叠叠沉甸甸的“真金白银”。难怪采风团入村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和谐喜庆的氛围以及财大气粗的豪爽。
映入眼帘的是村口大戏台搭起的大红帐幔,横幅上挂着“湖北黄梅县剧团”。千里迢迢请剧团来唱楚剧还真是新鲜事。这南国的蚝乡,讲着闽南语系“学佬话”的人们(惠州人认为即是学到老也学不会的话),又怎能听得懂那曼妙出尘的楚音?会员们了解情况后得知,网络时代,人们早已走出封闭的村庄。村民多数会讲普通话,尤其年轻一代可以接受多种的方言,更重要的是,人们看戏不图别的,只图两字:热闹。热闹,热腾腾的闹,最贴切地表现了富裕起来的人们,是那么渴望积极向上的、多层次的精神享受。
热闹的场景的确还在后头。海上划龙舟,是村民翘首以盼的事情。尽管这是端午的次日,然而这一民间传统的节日还在这里慢慢地发酵呢。村干部告诉采风团,从有村庄开始至今的历史,不管是战争动荡的年代,还是物质困难时期,只要有条件,划龙舟这一传统习俗都会保持下来。而今的赤岸村,海上龙舟比任何时候都划得磊落,划得大气!因为赶上国泰民安的好年景。
我们终于见识了什么叫海上划龙舟:宽阔的海湾,水平如镜,阳光下的海面如一匹巨大无比的蓝绸;海风送爽,彩旗猎猎,岸边挤满了欢声雀跃的人们。只听得指挥的鼓声一响,两叶龙舟,如两把飞快的剪刀,穿着鲜艳的红、蓝运动服的龙舟运动员同心协力,迅速剪开两边的“蓝绸”。仅两叶龙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所以输赢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开心快乐!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端午时节,龙舟,激发赤岸海湾沸腾了起来。本村的、邻村的、甚至十几公里外的村民,骑着车的、打着伞的都赶来海边看热闹。还有不少拉家带口的村民,撑着小船或开着电动船,尾随着龙舟在海湾穿梭游曳。这热腾腾的场景不正是赤岸村火红日子的写照么?!
会员们观完龙舟返回村庄,蓦然发现,村中广场那数十棵百年荔枝树,已到蝉鸣荔熟时。红彤彤的荔枝,如万万千千的小红灯笼悬挂绿叶丛中,好一幅叫人陶醉的“鲜荔图”!龙舟,荔枝,尤其令摄影家们欣喜不已,狂摄不停。赤,红也。鲜红欲滴的荔枝成了赤岸村点睛的妙笔。
午餐后,次站的行程是铁涌镇溪美村。这是采风团二进溪美村了。去年秋天采风,溪美村悠久历史的古树古屋都给会员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民协也努力地帮助溪美村成功申报为“广东省古村落”。这个400多年前聚集而成的方姓村庄,族人先祖落户此地遍植榕树的远见,致使遗存的上百棵古榕撑起溪美苍翠的天空。绿色浸润的村庄,人们劳作其间,心境自然怡然淡泊,宁静而舒展。故而我们两次到溪美,都听到悠悠然然、意韵深长的“占米山歌”。我们听到男歌王老方在榕树下唱道:“朝割猪肝煲猪胆呵,阿姐有甘弟有甘,有钱难买天上月呵,黄金难买姐同行。”占米山歌以述情为主,述夫妻情、姐妹情、兄弟情,不过多是表述男女爱情。这种源于土地、发自心灵的占米山歌,最大的特点,是想到哪唱到哪,并无固定歌词。歌随心涌,情感真挚,是真正的乡土情怀。市民协副主席、民协艺术团团长侯粤春被占米山歌所感染,她也情不自禁地唱起客家山歌来答谢溪美村的乡亲。歌声此起彼伏,和着人们的笑声在榕树林迴然飘荡……
采风团第三站来到黄埠镇杨屋村。这个依山面海的村庄,2010年已经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穿过400余年风云的杨屋村,在时代的喧闹中守着一份安详与自在。那些石屋子、石巷子,青砖、灰瓦、雕梁翘檐一一向来者道尽历史的沧桑和久远的故事。民协会员们穿过古朴的月洞门,走过叮咚作响的石板小巷,恍然有隔世之感。然而杨屋村又是不甘于落后时代的,它在商品大潮中寻找到新的生机。我们目及村前百亩荷田一片苍翠的美景,虽然错过荷花映日的时节,但仍可感村庄如画幅般的安宁与美好。这里的莲藕质地优良,远近闻名,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
黄埠镇文化站站长向民协会员介绍,这里还有如梦境般的海滩,每天吸引无数游人流连往返。果然,离村庄2公里的外海,沙滩白净,海面宽广,与深邃的蓝天构成鲜明的色彩。杨屋村村民感恩大海的惠赐,建设了海滨浴场,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在这片令人遐想绵绵的海滩,会员们欢呼雀跃。海,留给会员们相机里许多美好的瞬间。
暮色苍茫中,结束一天的采风,会员们乘车返回惠州。路过盐洲红树林,虽不见成百上千鹭鸟归巢的壮观,可也领略了盐洲大桥夜晚璀璨的灯火。
我们远离光怪陆离的城市,徜徉和踯躅于纯净的、古朴的、原生态的风景,感受的是历史遗存的、文脉清晰的记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寻找我们每个角落个性的记忆,认定那些属于真正文化、精神的符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文 摄
陈文 摄
李运花 摄
李运花 摄
吕继全 摄
王佩云 摄
王佩云 摄
一心 摄
张光伟 摄
张小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