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春色,别来无恙!
在艳如朝霞的凤凰花盛开的五月,位于南海之滨的深圳,这座享誉中外的现代化国际都市,被明媚的春光簇拥着,被国内外媒体聚焦着。以此锦秀丰姿、绚丽华彩,喜迎四海宾朋、八方来客在此共襄盛举,拉开深圳市第十一届文博会这一文化盛宴的帷幕!
作为深圳的近邻,惠州展团如约前来“献宝”。以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体构成的惠州参展商,由毛国忠、余小伦、刘汉新、王云鹏、陈圆芝、张宏秋、禤朝军、骆国华、黄祝浓、苏汉洪、吕媛、叶汉生等人组成的“民协军团”,携带涵盖竹雕、竹刻、陶瓷、泥塑、藤编、刺绣、玉雕、烙画、铁艺等多个工艺、书法作品600多件,悉数登场。
让我们来一次近距离的展馆“扫描”。
立体的毛氏精雕
毛国忠的毛氏精雕竹雕作品被誉为“立体的画”,此次所带竹雕、竹刻的挂件、摆件突显创新之奇、工艺之美,“征服”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五天时间,应参展客商的要求他的手机加了100多个微信。
一位来自新加坡专营工艺美术商品的华裔客商,面对林林总总的竹工艺品驻足观望,主动上前询问正在创作《疍家女》竹刻的国忠老师,就创作构思这些精湛竹雕作品的细节进行了解,对每件刀法娴熟、心思巧妙的作品连声称好。并用相机对通雕竹刻对联挂件及竹刻根雕摆件,一件件地来了个“特写”连拍。
一位中年法国女士,对东方民族能在竹子这种纯天然的材质上,施以捉刀稳健,行刀刚劲的神秘技巧感到惊叹不已。国忠老师用外语与这位艺术爱好者友好交谈,将竹面雕的薄地阳文及留青等工艺技法对照现场实物讲解,让来自法兰西艺术国度的女士连连称是。
一位参展的深圳书法家,对竹刻对联游刃留余、恰到好处地将书写的字转变为竹刻“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当他知道这些传统形式浓郁的竹刻,所用优质竹材均有五年以上竹龄,且出自享有“南粤竹海”之誉的惠州龙门南昆山时,当场便提出合作意向。
“惠州馆”接待了不少从城区、博罗、惠阳、惠东、龙门、大亚湾等“家乡”慕名而来,以及在深圳、广州等地工作的客人。此时只听得惠州方言此起彼伏,一时间,“惠州馆”成了名符其实的“惠州会馆”。
在来来往往各类客人中,国忠老师接待的“回头客”为数不少,其中还有去年或在前几届展会上接待过的老客商,虽是几年未见,但好似“撞日”一般,一经相逢“惠州馆”,老友相见话题不绝。
“东平窑”出彩不让他人
“东平窑”不仅已成为惠州陶瓷工艺的领军品牌,还是近年来惠州工艺文化圈的热点和重地,并已脱颖成为“东平窑现象”及“东平窑模式”而被惠州业界热议。此次虽是“东平窑”的第二次“出征”,作为身兼惠州民协理事及惠州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的小伦老师,亦不敢怠慢,仍倾囊而出,使出“看家本领”特为展会量身定制了多件精品。其展品数量、展品布点均创下本次及历届惠州参展之最,仅此便产生了不同凡响之势,夺人先声之威。
这些陶瓷精品包括茶具、香具、摆件三个系列。其中茶具系列古朴雅致、高端大气;香具系列釉色莹润、细腻大方;摆件系列精致细微、厚重端庄。
远离市井喧嚣的东平窑,是块工艺的净土。其出品瓷器之中,以釉下彩青花瓷尤为突出。小伦老师以此创作的莲花系列茶具,以细腻的绘工与高超的烧窑控温技术相结合。始发色层次丰富,若隐若现,莹润娇柔、意趣横生。
陶与瓷本身存在工艺技术上的差异,要烧制在同一件器皿中,就必须反复试验,攻克技术难关。东平窑展出作品中陶、瓷兼容的这类香具,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东平窑已具有陶瓷工艺新技术的消化能力与创新能力。
“东平窑”的展台上,被客人们称为“小人仔”,高约20厘米的一组五件《龙形拳》分外抢眼。它参考了惠州龙形拳套路的经典招式如勾撞、偷手、微肩、三通、过桥等,通过揣摩、借鉴武术陶瓷造型,淡化拳师脸部五官,以最简洁的造型,精练的线条勾勒出肢体在动静转换瞬间所产生的动态美感。
作为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大亮点,龙形拳创立于清乾隆年间,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创,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该拳种以人化龙、龙形造拳,动静之间,势不可挡。
艺术是心性的产物。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惠州民间民俗文化成就了《龙形拳》这组作品。宏秋老师以此为灵感的源泉,就构筑自我审美的独特趣味进行着大胆尝试。
受去年市民协举办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中龙形拳精彩表演的启发,宏秋老师经过数月的构思,于深圳市文博会前刚刚出窑烧成这组佳作。在制作过程中,宏秋感到惠州民间文化就像一座“金矿”,越淘越有料。故这套《龙形拳》对其而言,突破了自己以往在创作中存在的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束缚。无论从题材还是工艺,乃至审美品位都隐含着“质的飞越”。
难怪它成了经过东平窑展台前的客人的必拍,以及为此停留最久“颜值爆表”的展品。其中有位客人兴趣大发,对照5个动作,一招一式地舞动起来,引来客人的围观潮。
当得知《龙形拳》出自眼前这位有些腼腆,年仅二十的青年陶艺家时,大多数人表示不相信,但随之为这位青年才俊投以赞赏的笑容。
“东平窑”另一件出品,萌萌可爱的“富贵羊”几乎成了“扫货”的重要对象,在“断货”无炊的情况下,仍屡屡被客户要求接受“预定”。 许多惠州客人慕名而来,看到家乡的展台琳琅满目,久久不愿离去。
宏秋老师作为陶瓷从业人士,尤其关注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信息,在这浩如瀚海的文化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的泊位。在佛山馆“小陶吧”,他一蹲就是10分钟,对自己感兴趣的表演,他视作学习观摩的机会而不愿挪步。他看到,一件刚刚成形的陶坯,在一双充满智慧,堪比计算机一样精准的巧手拉坯即将结束时,突然往坯面上抹了一层釉料,通过对膨胀与收缩转换系数的精准掌控,就产生了陶器坯胎表面“开裂”皱纹的特殊工艺效果,宏秋对此赞叹不已,特意买下这件“宝贝”,以备欣赏和仔细研究。
人气旺、看点多、卖点足已成为“惠州馆”的特色。
在“惠州馆”,民协人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展位亦几乎为民协工艺家所独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协军团”勇敢地站在了最前列。惠城区是主场,但“阵容”不仅限于惠城区,仲恺、惠阳、大亚湾等延伸出去的“战线”,亦有同仁守望相助,这让我与同伴感到自豪、振奋。
在缤纷多彩的“惠州馆”里,汉新老师的彩瓷画“惠州民居”系列最为“原生态”;云鹏老师陶艺“玩偶”最显童趣天真;圆芝老师的精美绣工令人惊叹;国华老师的翡翠雕件令人驻足;朝军老师的面塑公仔新潮时尚;汉洪老师原创乡土烙画,吕媛老师珐琅绚彩沙画,祝浓老师的维墩藤编高贵大气。此外,庄敏老师朴实无华的竹篾彩塑,又兰老师柔漫淡雅的白描瓷绘等参展作品也为展馆增色不少。
在展馆之中,刚被评为“广东十大名茶”之一的惠州市惠东县宝溪口茶商也带来百年传承的柴烧烤茶高山有机茶。由于惠州民协在评选“广东十大名茶”活动中的努力组织与推介,茶商热情地邀请民协人为其“站台”,无形中使“茶吧”变成了临时的“民协茶庄”。
据会展官媒统计,本届文博会总成交额再创新高,达到2648.18亿元,比上届增长13.90%。惠州所占份额虽年年递增仍不算高,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此届文博会参观总人数达150万人,通过“惠州馆”的人流量五天之内约有百万人次。 作为一号会馆的参展商,“惠州”这两个被荧光灯装点起来的地名标志,虽占地面积仅约400平方米,却是处于展馆核心部位,它已乎被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佛山、东莞等展馆团团地“包围”在中间。
这仿佛是一针“清醒剂”,它让我们这般思考、如此领悟:深圳文博会不仅是惠州市工艺美术的展台,更是惠州市工艺美术的赛台。
惠州民协工艺美术者在市民协主席团率领下,努力学习,积极创作,杜绝固步自封,摈弃“不管他人山水好,自家瓜棚有阴凉”的狭隘意识,抱定“学从三省再思得,铁自千锤百炼精”的强烈意愿,在深圳、广州等高端展会上,大胆“亮剑”,虚心“问学”。学识在一次一次地积累,作品在一件一件地进步,收获也算盆满钵满,它是比金钱更重要的创业信心、创新思路和营销观念。
走过彷徨,依然坚守;拥抱坚强,再续辉煌!
构建“文化强市”和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惠州工艺美术业界的难逢良机。作为惠州民协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从旅游与礼品市场入手,打造突出东江文化特色的作品已成为他们的担当和使命。
与珠三角周边兄弟城市比较,惠州的实力尚属偏弱的一方。民间文化及工艺美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虽说已曙光乍现,但仍然任重道远。惠州地缘和区位优势的潜力还有待政府、商家,在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挖掘,人力、财力、智力等创新要素有待不断投入和持续提升,从而真正形成产能优势。
大器必精,大美为道。
新常态带来新机遇,新举措迎接新挑战。凝气聚力、共创共赢的新局面已徐徐展开。让我们共同期待,工艺美术“惠州创造”的春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