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食槟榔。槟榔香,食子姜……”在日前举行的惠州市童谣表演赛上,来自惠州7个县区的896位参赛者,以朗诵、歌舞游戏、工艺品和绘画等新形式将惠州童谣搬上舞台,唤起一代又一代惠州人的美好回忆。
随着惠州本土方言的逐渐流失,以及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几成“绝唱”。如何保护和传承陪伴惠州人成长的童谣,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惠州当下亟须破解的文化命题。
惠州童谣表演赛吸引千人参赛
“年初一,着新衫,食鸡髀,逗利是。正月半,闹元宵,食汤丸,热烧烧……”12月21日,来自惠城区矮陂镇中心小学的6名学生经过3个礼拜的精心准备和排练,以快板和表演唱的形式创新呈现惠州童谣《民间节令歌》,引得不少观众跟着哼唱。
这是“岭东雄郡•诗意惠州——惠州市童谣表演赛”方言朗诵A组的初赛现场。该表演赛同时在4个赛区开赛,来自7个县区的1100多人报名参赛,896人经过初审入围初赛,年龄最小者仅3岁半,共表演370个节目。
为鼓励和推动优秀童谣的传播与创作,本次比赛优秀传统童谣的继承和当代新童谣的创作并重。既有1949年前流传的传统童谣,也有1950年后特别是近几年创作的新童谣。约有200件参赛作品是本次赛事的新作,即使是传统童谣的朗诵,也是以新的方式进行全新演绎。
本次比赛形式也很多样,除了方言和普通话朗诵之外,还有表现童谣内容的歌舞、游戏以及工艺美术作品。这是惠州首次同时用四种艺术形式表现传统与当代童谣的赛事。
今年6岁的杨婧菡,是土生土长的惠州本地人。在家庭的特意培养和影响下,杨婧菡说起惠州本地话来非常地道。在这次比赛中她朗诵的童谣是《年》,用本地话将惠州过年的习俗娓娓道来。年过六旬的剪纸手工艺人刘雅晶,以一把剪刀一张纸,用传统剪纸艺术手法制作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查莲子》,让惠州方言童谣《查莲子》的游戏场景跃然纸上。她告诉记者,参加这次童谣比赛,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支持惠州童谣,另一方面也是感怀往昔,追忆少儿时与小伙伴们在家门口、大树下,排成排,边游戏边朗读《查莲子》童谣时那种天真快乐的美好时光。
记者了解到,在当日的比赛中,工艺美术类演绎是决赛,朗诵、歌舞、游戏表演是初赛。决赛入围名单将于2020年1月20日前在惠州民间文化网和惠州民间文化微信号公布。
惠州整理传统童谣800多首
童谣是在儿童中口头传诵、用儿童的语言表现儿童的所见所想、有格律和韵脚、篇幅较为短小的童诗,有内容浅显、短小精巧、节奏明快、生动有趣等特点。它产生于民间,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童谣,是生命中最早的吟唱,有多少童年,就有多少童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童谣在惠州老百姓的生活中非常流行,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山野场坝口口传唱,成为物质匮乏年代里宝贵的精神食粮,陪伴着一代代惠州人走过美好的童年。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介绍,惠州各县区都有几百年前流传至今的传统童谣,据不完全收集整理,共有800多首,分别是用惠州话、客家话、闽南话、广州话、龙门话、尖米话、军声、路溪话、蓝田话等方言念诵的。各种童谣丰富多彩,颇有地方特色;有的同中有异,如《月光光》,就有五种方言的37个版本,《打掌歌》有28个版本,《排排坐》有20个版本。就《月光光》而言,最后几句的惠州话版本是“船屙底,浸死两只日本仔。一只浮抛头,一只沉落风门坳”,而龙门龙城话版本是“船浸底,浸死两只老鼠仔,一只浮头,一只沉底,一只摸慈姑(茨菇),一只摸马蹄”,两种版本各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惠州新创童谣2000多首
语调诙谐、俏皮童真的童谣承载着时代的符号和珍贵的成长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本土方言的缺失,以及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这些语调诙谐、幽默有趣的惠州童谣逐渐失传,令人心痛不已。
2017年,惠州市文联和惠州市民协面向全国征集新创童谣和整理惠州传统童谣,共收到来自广东、江苏、上海、云南、湖南、湖北、重庆、河南、安徽、浙江、山东、河北等12个省和直辖市174人的1582首应征作品,其中新创童谣782首,传统童谣800首。
土生土长的九旬老人杨维俭亲眼见证了惠州童谣发展的兴衰,他对惠州童谣情有独钟,有的还能一字不漏倒背如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杨维俭创作了10首新童谣,整理了111首传统童谣。对于惠州童谣的传承,杨维俭感到忧心忡忡,“少有人传唱,惠州童谣后继无人,就要面临断层、失传的窘境了。”
“尽管时代不同了,孩子们对于优秀童谣的需求是不变的。”邹永祥说,希望更多人关注童谣、创作童谣、传唱童谣,让童谣陪伴孩子度过童年最美好的时光,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为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创作童谣,2018年8月,惠州市文联和惠州市民协在1582首应征作品中,评选出健康向上、简洁明快、琅琅上口又充满时代气息的38首新创优秀童谣(儿歌)、33首优秀传统童谣,并表彰了积极整理惠州传统童谣的单位和个人22个。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惠州新创童谣2000多首,现在不少幼儿园、学校和社区都在组织唱诵童谣。
近两年,惠州市民协利用“惠州民间文化网”和“惠州民间文化”微信公众号,向读者推介200多首童谣,其中还组织7—14岁少儿朗诵18首童谣,并进行录音配乐在微信平台发布。
《惠州童谣300首》拟明年出版
为持续发挥童谣表演赛的影响力,在明年的惠州市第七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惠州市民协将专设“惠州童谣馆”,展出表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美术、工艺作品,组织参赛者现场表演童谣朗诵、歌舞、游戏节目,并力争同期举办第二届惠州市童谣表演赛。
邹永祥告诉笔者,惠州市民协将与惠州市文化馆联合编注《惠州童谣300首》,选取惠州各县区历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童谣进行整理、鉴选,加以注释和解析,计划2020年出版,让惠州传统童谣不断档。
“现在学校上课都用普通话,大多数家长在家里也和小孩讲普通话,惠州方言如何一代代传承下去?”表演赛选手杨婧菡的爸爸杨先生说,这是惠州童谣传承面临的最大尴尬——方言缺失。“让孩子接触和学习方言,可以先从琅琅上口、童心童趣的童谣入手,给方言留下生存和传播的空间,否则,不要说童谣消亡,方言也终将消失。”
矮陂镇中心小学的带队音乐老师施旭霞说,传承童谣,可以从创作源头和学校教育阵地抓起,建议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开辟连载的童谣专题节目,唱遍千家万户,让孩子从小对童谣耳濡目染,培养起兴趣和学习热情。此外,学校可开设童谣第二课堂或者兴趣班,以朗诵、手工、舞蹈等艺术形式传唱童谣。相信通过政府、学校、家长以及传媒的合力,优秀童谣一定能在孩子们中传唱开来。
惠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秦昌俊表示,童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希望各大学校主动传唱童谣,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感染力强的童谣传唱和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传唱优秀童谣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康成长,把童谣传唱与学校德育、团队活动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少年儿童精神和文化生活。
(原载2019年12月26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