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人们戏称“我爱你”的日子。惠城区芦洲镇的芦村,人们一早迎来他们盼望的客人——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志愿服务队。在邹永祥主席的率领下,这些怀有一手绝活的文艺家,怀着对乡村群众服务的真诚愿望,施展他们的才艺来了。芦村为黄氏一族聚居地之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黄氏宗祠,此时挤满了村民,也成为文艺家们贡献爱心的场所。
画家周玉添凌晨4时45分就从惠东稔山赶来,为了参加这次下乡活动,他已经忙了整整半个月,精心创作了《听涛观瀑》《云海》《万宝归池》三幅画赠送给芦村文化室,还在现场挥毫创作赠作品。文友们都知道,玉添创作态度非常认真,带了满满两箱工具,犹如长枪短炮,并自费数百元来回包车毫无怨言。书画家叶晓东、赵国华、陈鹏飞,都带来画画写字的家什,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现场挥毫,精心为群众赠上墨宝。国华老师一幅“天道酬勤”,落笔潇洒,字体刚劲,获得众人喝彩。在陈江工作的叶晓东,原本要在汝湖的白鹭湖陪伴年迈的父母,但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志愿下乡服务。为此他提前一日陪伴父母,愿意将520日献给更需要爱的孩子们。陈鹏飞老师精心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不小心在留白处损坏一个小小口子,为此懊恼不已,他要献上的是完美无缺的心意啊。他写了多幅书法,全部献给芦村。
东江边上的芦村,强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去了,留下一群年幼的孩子在家由老人们看管,成为老人儿童留守村,亦成为当地政府关注的焦点。这次,民协下乡服务,留守儿童成为服务的主要对象。镇文化站负责人黄婧,当年是留守儿童之一,曾饱受父母离别之苦,感同身受。是她具体对接民协这次服务活动,布置现场,组织村民和儿童参与活动,并得到镇委宣传委员黄涛的大力支持,联系有关单位和志愿者,给芦村的孩子们送上数十本儿童读物,村委也买了文具作为六一节礼物送给儿童们。崭新的图书散发着墨香,令孩子们欣喜不已。漫长的暑假即将开始,可以想象,这是陪伴孩子们度过暑热最好的精神食粮。
为民服务毋庸喊高大上的口号,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个充满爱的日子,村民们也目睹了文艺家们为民服务的虔诚心愿。民协摄影家林志华,曾深入芦村等乡村,拍下许多珍贵的人物景物,留下难得的瞬间。今天,他随志愿队再次服务芦村。工艺家张晓带病参加志愿活动。她准备了35份材料,现场给孩子们教授植物拓染。这位瘦弱的女子手把手的教学可一点都不含糊,她教得仔细,孩子们学得认真,“啪、啪、啪”的拓染声,此时是悦耳的乐章。“学会啦!学会啦!”两个小时过去,孩子们发出一阵欢呼。工艺家张琼添教扎绢花,吸引了一群小媳妇和孩子。一对母子在她辅导下,学会了扎绢花。孩子举起扎好的玫瑰花递给母亲:“妈妈,520,送给您!”母亲脸上呈现花一般的笑容。
小满时节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夏天就是这样霸气地来临。宗祠旁边菜园的瓜秧子,被烈日灸烤得垂下了头。然而夏日的酷暑,丝毫不影响人们涌向祠堂的热情,人们渴望精神食粮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工艺家伍翠婷手工折叠利是封灯笼的示范,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原来她早就准备好数份样品和40余份材料,满足了留守孩子的渴求。父母不在家的日子太苦闷了,这些孩子终于学会了用利是封折叠灯笼!孩子们提起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心里别提有多美。一位小朋友开心地说:“春节爸爸妈妈、公公婆婆还有长辈们给的利是(红包),开封以后派得上用场啦。”
芦村一日,是惠州市民协近年来践行文化服务民间的一个侧影。邹主席说:“类似这样的活动,我们会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服务民间、服务人民,就是假的民间文艺家。”参加活动的文艺家们共同的体会是,“不用刻意寻觅,只要文化走出去,灵感、画意就源源不断来了。”
(摄影: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