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大巴车上晕晕沉沉,感觉劳累不堪时,心里闪过一丝疑惑:惠州市民协为何要耗费这么大精力组织会员赴广州看一场颁奖典礼?然而,在观看山花奖颁奖晚会的整个过程,我都是思潮起伏,感概万千,才明白民协的用心良苦!说实话,加入惠州民协将近两年,我是在这一刻才有了作为民协会员的自豪,才明白作为民协会员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我觉得每个民协会员都应该去观看一次山花奖的颁奖典礼,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民协会员,才会不辜负民协会员这个身份。
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1月13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当90高龄的乌丙安先生和75岁的冯骥才先生从中共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铁凝手中接过“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奖杯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为中国民间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铁凝在台上深情地拥抱了两位老文艺家,以示敬重和爱戴。
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乌老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学术界将他近二十年来先后出版的三部民俗学专著《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形象地誉为“撑起中国民俗学理论建树的‘三级跳’”。对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最高荣誉奖,他用感谢、感恩、感悟三个词来总结,他谦虚的说道:“我90年的人生,就有65年是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我将会以会员身份走完一生。”听到这里,我内心一种泪感油然而生,坐在台下的我,也为自己是民协会员感到骄傲,顿时觉得“民协会员”这个身份变得沉甸甸的了。一个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文艺家,始终把自己定格在民协会员这个位置上,这种高尚情操和谦虚低调的品格值得我一生去学习。
同样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冯骥才先生,他用几句话概括了民间文艺家的不容易、不简单。他说民间文化工作者习惯走的是田野上绿色的路,黄土地上黄色的路,城市里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灰色的路,这绿色的、黄色的、灰色的路就是民间文艺家走的路。他说只有热爱民间文化到极致,才有责任感,就会使命终身,就会绑定终身,永远不会离开民间文化,不离不弃。
山花奖,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一朵开在民间文艺家头顶的璀璨之花。颁奖晚会以“惊蛰、夏至、秋分、冬至、立春”五个时令节气划分为五个篇章,以春花、夏荷、秋麦、冬雪为舞台背景,四个季节,四种色调,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唯美的视觉效果把我们引入大自然的土地上,仿佛身临其境,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民间文化。这一刻,恰是山花烂漫时,薄暮之光的山花,我们深情歌唱:
多情的山花,让我们像你一样情迷四季
重构人与自然之间和美的亲密
绽放的山花,让我们像你一样根植大地
重回人与生活没有隔膜的欢喜
(摄影:张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