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光辉征程的斗争岁月中,东江红土地上曾诞生红二师、东江纵队等战斗部队序列。
为了创作反映土地革命斗争的艰辛,红军岁月的峥嵘题材的绘画作品,惠州民协精心筹划,安排书画摄影专长的会员前往素有广东“井岗山”之称的高潭进行采风活动。高潭位于粤东中部的莲花山脉之中,其间山高林密,壑溪纵横,其险要的地势恰好成为易守难攻拒敌于外的天然屏障。1927年10月正是土地革命的低潮时期,广东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之际。南昌起义部队的余部转战于此,中共东江特委根据严酷的环境,对这支仍然保持旺盛革命斗志的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中洞改编”,使这支有生力量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随后的同年12月广州起义部队的一部分也在此汇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东江红色根据地,使该地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江红都”,还被见多识广的游客称为“广东井岗山”。
红星照耀着这片风光秀美却饱受苦难贫脊的远山僻壤。唤醒沉睡的工农大众。红色土地孕育出的红色基因注入鲜活的肌体,汇入中国革命斗争的洪流当中。在中洞参观中,百庆楼上展出的历史画卷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楼上展出的那幅惠州老画家张仲才描绘高潭成立农会的国画中,诠释了我内心对红色经典的期待。画面中主题与素材,山水与人物均恰如其分地进行了写实刻画与写意点染。高潭红色广场左右两旁回廊中介绍当地革命历史的绘画内容,也给予我深刻的启发。在高潭镇参观时,列宁街的开阔,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高昂肃穆,让我想起革命斗争的残酷,敌人凶恶屠杀,高潭人民付出数十户人家绝户,数千人牺牲的沉重代价。尽管条件极其艰辛,尽管国民党军队多次进行残酷的围剿,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革命武装,以良好的群众基础等客观因素,在高潭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直至1935年冬。星星之火,淬火重生;信念真理,依然不息。
在创作素材的收集方面,我更倾向于这支红色队伍与当地民众的血肉联系。这支人民的子弟兵为当地客家乡亲做了一箩又一箩的好事。1927年11月,彭湃回到东江地区,要求红军医院建筑成军民两用医院。红军被服厂、兵工厂也大量服务于当地百姓。高潭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画卷成为我创作构思的主题。钟土清老师《高潭,我心中的歌》,苗理洁老师《万绿丛中一杆旗》的红色赞歌,点燃我内心澎湃的激情。红军战士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现在虽是绿荫如盖,但每一片绿色的后面,似乎还隐藏着一位头戴红五星的锐利双眼,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
昔日革命先烈们的血性担当、家国情怀感染着我追随的步伐。我怀揣敬畏之心,向革命前辈致敬所绘制的画图《阿嫲教我织草鞋》,在积累数十个人物造型、在细节刻画上下功夫,三易其稿不断提炼强化主题后终于完成。它与赖锦清《大刀向鬼头上砍去》,张燕霞《凯旋》,陈权枢《鱼水情》,袁再茂《东江红军战士》,董家平《闪闪红星》,张谡鹏《火红的青春》,杨柳谊《红色娘子》,陈鹏飞《叶挺将军》,周玉添《叶挺故居》,叶思裕、王宇文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绘画以及钟土清、叶晓东、毛礼红等老师创作的书法作品,共同展示于第五届惠州市民间艺术博览会“红色军魂馆”中。正如该馆前言的主旨概括:“这是一首红色军魂的不朽史诗,这是一曲东江儿女的英雄赞歌,这是一座惠州名城的英雄丰碑!”几十平方米的“红色军魂馆”里,浓缩了民协书画家、摄影家们向红色岁月致敬、向革命先烈敬礼的诚挚之意。
今天,在党的旗帜指引下,我们的祖国更加兴旺,我们的军魂更加铿锵。东江军号正嘹亮,红色基因代代传。正如王佩云秘书长在采风路上为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诵钟土清《高潭,我心中的歌》的铿锵诗篇:“革命,从来没有辜负忠良,硝烟散尽,留下的,绝不仅仅是悲壮!”
蔡磊:《阿嫲教我织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