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眼界无穷品灯谜
作者:张燕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7-08-11 23:56:08

 

“西湖静谧水淡流”,“花朵半开草始枯”。看到这些句子,眼前不由得闪现出一幅画面:静谧的水面镜映绿树、云朵在水中飘浮;蓝天下的花草半荣半枯,风轻蝶舞蜻蜓飞。这画面像一道浅浅清流从心头划过,意境美好,质朴纯净,充满原野的气息。不过,这些优美句子并不是来自某部诗篇,而是艺博会上悬挂着的一张张彩纸--灯谜。

在惠州市第五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花灯馆上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条上用小楷写满了长短句,其中不乏让人意犹未尽的内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皓月千里”,“虎啸猿啼”……简短的文字中却蕴藏雷霆万韵,宏大气势,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跟随着文字掠过高山,走过平原,字行间,山川河流、阡陌林莽尽收眼底,秒变为画轴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浩淼景观。谜面内容的制作如此优美、广袤、深沉,怎能不带来愉悦感受?这就是品谜之乐。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文化内涵、寓意最丰富的文字,它博大精深,围绕汉文字的音、形、意、韵形成的灯谜,在世界语言史上可以说独一无二。灯谜,以汉字的一字多音多义、一词多解以及形、音、义三要素的复杂变化为载体而展开,把文字玩成精彩高超的游戏:“了却一生静无争”。这条颇具禅意的谜面,谜目为影射一动物,那么谜底是什么?答案是“青牛”。谜面上的“了却”与“无”是消损词,即减去,生减一为“牛”,静无争,即“青”字,谜法用的是减字法。解谜的方法很多,除了需要拥有较广的知识面外,还得有灵机一动的才智。又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条谜取材于北宋著名诗词《雨霖铃》,用的是会意别解法:两人在流泪,谜底为“双流”。

看谜,能使人坠云里雾中,转眼又如醍醐灌顶;谜面天马行空,谜底则叫人拍案称奇。解谜,只要掌握它的结构方法、语言特点等,从谜面的提示中,就可使答案水落石出。岭南谜家谢会心在《评注灯虎辨类》评论灯谜:“烘云托月,画家写真之法也;声东击西,兵家制胜之道也;旁敲侧击,妙绪环生。”妙趣横生的灯谜佳作,能启动大脑里的“搜索引擎”,推动思维运行,让智慧迸发灵光,这是解谜之乐。

灯谜在惠州的渊源颇深,在上世纪初到中期,惠州的灯谜活动一直开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是春节、中秋或五一假期的文化活动,还是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都有一块不可或缺的位置属于灯谜,民众对灯谜文化的喜闻乐见由此可见一斑。在惠州市民间艺术博览会,从第二届开始,灯谜就成了现场人气最旺、最吸睛的民间文化作品之一。 2017年,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本届艺博会为纪念军中英魂,结合传统文化推出红色军魂馆与花灯馆两大主题馆,因此有不少特定的灯谜为主题馆内容而作,如“惠州谜中第一谜”(猜一花灯品种);“八一起义九十载“(猜一文学体裁),“秋色风光笔下描”(猜一惠州军人)。除了主题谜,谜面涵盖了地理、人文、常识、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百科内容共500多条;谜底有字谜、名称、人物、常用语、气象谜等等,涉及面非常广,无所不成谜。正如谜面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这些深入浅出的灯谜从远古时期渊远而来,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除了受这种益智传统文化的吸引,它们的传承得益于惠州民间谜手对灯谜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70年代末,本土少年骆文胜受环境影响,对灯谜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常在节假日的谜语廊去猜谜,到书店找相关书籍充实自己,尝试创作灯谜并开始投稿;80年代以后,他的灯谜创作进入峰期:《惠州晚报》曾连续刊载他的灯谜文章27期;作品在《知识窗》《中华谜报》《南方日报》及《羊城晚报》等大报名刊不断发表,作品遍布国内300多家报刊或媒体,曾获“猜谜状元”的封号。骆文胜还编写了关于对联谜、象棋谜、桥牌谜等32种花色谜种的特点和解谜方法,首创了利用桥牌的叫牌、打牌、计分、牌局等内容为谜面的桥牌谜,深受谜界好评。他与朱俊龙、宁兴、钟伟文几个发烧友自发创办了惠州谜友联谊会,并举办过全国范围的谜赛,甚至吸引了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谜友参与,推动了惠州灯谜在各省及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发展。骆文胜成了惠州谜界领军人物,全国性或省际赛事中,他与贺阳频获大奖,不失为谜界楚翘。

本届艺博会上的谜作,骆文胜邀请了惠州谜界高手贺阳、朱俊龙、叶裕华等几位民协会员创作了几百条灯谜,当我们一次次品味这些含蓄、质朴与充满知识性的谜作时,不禁为制谜者的才情和机智而叹服。虽是三言两语,却能一语中的地指出美之所在。灯谜作品的艺术性是灯谜美学的主体,能有效地唤起猜谜者对善与美的追求,有一句话说得好:“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谜语能在方寸间纵横天下,包罗万象,的确奇妙。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永远的、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在新时代风起云涌的文艺大潮中,具有民族特质的地方文化才是艺术主流文化趋势,是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华所在。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是惠州优秀传统文化虔诚的坚守者、传承者,第五届艺博会上展示的花灯与灯谜文化,反映出民协人对保护地方文化的一种责任与担当;而且在挖掘与发展特色文化过程中不断地激发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其融入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灵魂,传承不息,文明不绝。

 

(摄影:李运花)

 

L1600005.jpg

 

L1600143.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