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又是一年端午时, 5月30日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副主席侯粤春、林丽华及秘书长王佩云等人,携同市民协会员走进高校,在惠州学院宽阔的田径场上,与学院师生度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节日,共同光大端午节的历史文化。
音乐学院与政法学院的学生们分别以《鼓动端阳》《舞动端阳》的两支舞蹈拉开了活动的帷幕。在这里,插艾蒿菖蒲、挂香包、饮雄黄酒的习俗再次呈现;历史系的关威教授从古人对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的恐惧中,谈到人们在端午节驱邪除毒的原因,从屈原谈到端午节形成的历史。由此,一个远古的端午从关教授娓娓的解说中生动地走来。
在中华大地上,无数的炎黄子孙怀着对古文化的尊崇,用各自的方式传承着端午习俗。市民协会员苗理洁站在惠州角度,进一步诠释了惠州人在端午节挂香包的习俗,并以菖蒲、青艾作为祛邪除魔的利剑,在端午来临之际将它们挂在门楣,寓意斩妖镇宅;人们在这一天祭拜天神、土地公与家神,还包粽子,在江、海中划龙舟。“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这首惠州人耳熟能详的民谣,浓缩了惠州人的端午剪影。
饮食特色,是地方文化的另一种标记。市民协会员张燕华、岳红丽、邱爱珍等人在展示粽子这种节俗食品的同时,详细地讲解了它从选材、配料及制作的系列过程,民间文艺家与高校学子们联动,手把手地体验了粽子的制作过程。
艺术无处不在。心灵手巧的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庄敏用几团色彩缤纷的泥土,魔术般变出了两艘仿若畅游水中的“龙船”。龙角高翘,“龙王”圆睁的双眸与尖锋般的牙齿莫名威武,闪现出龙舟竞渡的雄姿。
晚会进入高潮时,市民协会员张晓在台上当场制作并讲解了香包的做法,把安康的祝福裹入香包。随后,节目主持人向台下观众抛送香包,师生们欢呼雀跃。
紧接着,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苏定明以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了学院两位师生的神韵,即兴上台的老师诙谐地戏称自己是帅气的模特。
政法学院的学生以一首《离骚》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抒发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及后人对他的千古追思。
一曲《看龙船》和惠州方言歌《东江水大西江流》,迥响在惠州学院安静的夜空中,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侯粤春清彻透亮的歌声带着无形的穿透力,唱出了母亲河东江,唱出了龙舟竞渡的热闹,也唱出了惠州民谣新韵。
民俗是本土性很强的古典文化,在惠州学院进行有益的民俗文化交流,是对历史的珍惜,也是对优秀传统的传承。无形的文化遗产比有形的文物更难保护,但端午当晚,惠州学院以良好的学风、高雅的品位认真地回顾了端午——世界级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唤起了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正如民间文艺家苗理洁所说:人们一如既往地守望着从远古走来的端午节,以屈原的大爱为旗帜,追崇的是人间的正气,传承的是一种民族精神。
(摄影:张小明)
政法学院:鼓乐《鼓动端阳》
音乐学院:舞蹈《舞动端阳》
政法学院历史系关威教授介绍端午历史
市民协苗理洁介绍惠州端午习俗
市民协张燕华、岳红丽、邱爱珍教学生包粽子
市民间艺术大师庄敏泥塑龙船
市民协张晓制作香囊
市民间艺术大师苏定明现场剪影
政法学院:朗诵《离骚》
市民间艺术大师侯粤春演唱《看龙船》和《东江水大西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