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南国牡丹”外江戏
作者:林小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6-09 21:22:34

 

广东汉剧,与粤剧、潮剧并称广东三大剧种,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韵”和普通话为舞台语言的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客都”梅州,并流行于客家人集中的韶关地区、梅州地区和惠州地区,是客家人的骄傲,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明珠”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顾名思义,广东汉剧是“外地传入的剧种,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戏剧,经历史发展演变而成,迄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但也有人认为广东汉剧源于徽剧或是湖北汉剧,其源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广东汉剧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汉剧”之名,来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州大埔县人钱热储所著的《汉剧提纲》一书,后为区别于湖北汉剧,遂称“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是客家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声腔唱腔、音韵、伴奏、剧目、行当、唱念做打等呈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广东汉剧夺得“南国牡丹”的赞誉,在岭南的戏曲舞台上足足绽放了三百年。

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板腔体为基本唱腔的广东汉剧,融合了西皮活泼明快亮丽挺拔和二黄稳重凝练低沉悲婉的特点,既适宜表达欢快激越的情感,也能展现沉郁缠绵的情怀,其悲壮高亢浑厚朴实却又悠扬婉转细腻传情的艺术魅力,能轻易打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广东汉剧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中州音韵”,这也是广东汉剧最大的特色。虽说粤汉剧的源头至今犹有争议,但以“‘中州音韵’和普通话为舞台语言”的表述并没有争议。“中州音韵”使得戏曲人物的道白保留了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鲜明的特色,其特殊的韵律感大大增强了舞台呈现的美感。当然,“中州音韵”在客家族群的独有剧种--广东汉剧中的留存让这一古老的剧种兼具了戏曲艺术和社会学的双重价值。

广东汉剧的伴奏乐器多种多样,音色丰富,音效立体,对于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作用重大。文场的伴奏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小唢呐、扬琴、琵琶、古筝等十数种;武场的则有大苏锣、战鼓、大鼓、边鼓、大小钹等十来种,其中头弦、大苏锣和号头是广东汉剧独有的伴奏乐器。头弦是领奏弦乐,大苏锣深沉和缓,号头雄健激烈,俱是武场渲染气氛必不可少的乐器。

拥有众多剧目也是广东汉剧的魅力之一。据广东汉剧国家级传承人梁素珍介绍,广东汉剧目前拥有八百多个传统剧目,其演出题材极其广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演义、神话等。著名的传统剧目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击鼓骂曹》、《秦香莲》、《闹严府》等,可谓数不胜数,其中的《百里奚认妻》是最传统的剧目,它保留了广东汉剧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唱腔。1957年,《百里奚认妻》在北京怀仁堂演出,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从此“南国牡丹”的美称名扬四海。近年来,广东汉剧还排演了不少新戏,如新编传统故事剧《蝴蝶梦》、新编历史剧《白门柳》、大型民族题材剧目《尘埃落定》、引人深思的新编剧目《金莲》和《诗娘》等,大大拓宽了广东汉剧的题材,丰富了广东汉剧的艺术宝库。

作为一个精致的剧种,广东汉剧在角色行当的分工上细致明确,如有文雅潇洒的生行、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的旦行、滑稽诙谐的丑行、稳重大方的公行、扮演老年妇女的婆行和威猛粗豪、器宇轩昂的净行(分乌净和红净)等,舞台形象鲜明而富有个性。

注重唱功的广东汉剧讲究“先练唱后演戏”,可见“唱、念、做、打”这四种舞台常见表现手法的 “唱”在舞台上的卓然地位。这同样是广东汉剧明显区别与其他剧种的地方之一。

广东汉剧这个成熟的古老剧种,其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不胜枚举,除却以上种种,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提及的地方,如广东汉剧有脸谱一百多种,有曲牌七八百首,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岭南民间的小调、庙堂音乐等音乐艺术元素以及民间俚语俗谚等,逐渐成就了它在广东客家地区的深厚群众基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且引以为傲。

在客家族群聚居的东江惠州,广东汉剧曾经是当地客家人的心头好,也曾有过辉煌的演出历史。惠阳地区汉剧团,就曾是备受惠阳地区人民追捧的“明星”剧团。惠阳地区汉剧团成立于1965年,该剧团创建之初,重视演员的培养,曾先后派出两批次的学员到梅州戏校学习,还延请广东、湖北省汉剧团的名角加盟,提高剧团的整体演艺水准。剧团经过多方努力,终以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唱作俱佳阵容强大人才荟萃的良好局面赢得惠阳地区民众的高度赞誉和热捧。特别值得提起的是剧团于1978年在惠州人民会场连续演出4347场传统剧目《秦香莲》,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剧团还赴汕头、潮州、梅州等地演出,好评如潮,轰动一时,人们盛赞剧团水准足以媲美省汉剧团。在惠阳地区汉剧团撤团之前,剧团先后创作、演出剧目多达四十一台,足见其旺盛的创作能力和受欢迎的程度。可惜1984年剧团裁撤,该剧团的演艺人员风流云散,惠州人民自此失去“雅乐”的滋养。庆幸的是,剧团虽然解散,但剧团当年的演艺人员如《秦香莲》的主演范梅英等老艺术家参与组建“惠州市广东汉剧艺术研究会”,编著、出版《东江汉剧二十年》,继续为传承与宣传广东汉剧并为惠州人民留住一块“乡戏”的土壤做着不懈努力。当然,植根惠州历史骨血深处的广东汉剧也没有遗弃惠州人民,2016622日上午,“探讨广东汉剧发展之路”座谈会在惠州西湖大剧院召开,当晚,西湖大剧院上演大型原创广东汉剧汉调音乐剧《梦@时代》,让久违了广东汉剧的惠州人民享受了一场高水准的文化大餐。

尽管与其他剧种一样,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汉剧也面临着观众群体萎缩、传承不够创新不足、演艺人员青黄不接等种种难题,但这久经历史烟尘、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终究还是顽强的,这朵“南国牡丹”选择了在“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道路上逆风前行,热烈绽放!

 

参考资料:

①周恩来总理语。

②《探寻传承之广东汉剧》。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