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古城物华天宝平海人杰地灵
作者:袁治平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1 10:21:15

 

开五屯而养兵,创一城以抚民

元末明初,大亚湾、红海湾一带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扼守惠州南部地区进出口的咽喉,以抵御外侵。据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开城都阃府花府花公墓志》记载:“公升授于大明洪武都阃之职,建造平海城池,开五屯而养兵,创一城以抚民,靖海上烽烟,卫边疆社稷……”。钟城杨氏族谱记述:“第十八世祖杨勋公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奉旨随同花都司从湖北汉阳府汉阳县香山来此建设惠州府归善县平海城池……”。《归善县志》记载:“南濒海东南有平海守御千户所,所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门之敌楼,角四窝铺七……”。平海城池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城内设有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有平海仓。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密集的炮台构成一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位于东郊的大星山炮台至今保存完好,雄姿犹在。1982年,在古城南的葫角村海边还发现了两门清代铸炮。

 

古城因形状酷似“燕尾钟”,故称钟城

平海古城有两个名,一曰“星城”,二曰“钟城”。前者因古城依山傍海,与大星山、小星山隔海相望,故称“星城”;后者因古城的外形似一只燕尾古钟,又有“钟城”之称。这里景致迷人,独有的山光水色为世人所陶醉。《归善县志》记述:“平海古城有十景,曰:龙山耸翠、星海联珠、平楼烟景、魁角梅英、江天睛雪、岳涧清流、龙泉听梵、鼓岭观潮、古渡渔灯、孤洲钓月。”至今保护完整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和部分城墙,成为钟城的主要象征。城东门正前方修弧形高墙连接东门,上端筑雉堞,谓钟城之“钟耳”。“十字古街”贯通四座城门门楼。当时古城工商业发达,城内外还建有广行会馆、梅州会馆、潮州会馆和上海街、东莞街、潮州街、海丰街、金带街、草街、米街、龟街、灯街、猪崽街、打铁街等贸易行市。这些足以说明平海自建城以来,一直是广东省东南沿海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钟城从兴建伊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按照当时的“风水”习俗,城内建有:“四照壁”(四堵墙壁)、“五土”(五个座南向北的土地爷)、“六灶”(六个座东向西没有盖瓦——意为“顶天立地”的灶神)、“七井”、“九城门”。城门楼是当时钟城最为高大的雄伟的建筑。以西门为例,洞高2.4、宽2.5,深14,城楼长16.8、总高71。城楼造型洗炼,雕梁画栋,充盈着民族建筑特色。城楼的前后看台,视野宽广,更显示出它的威严。

十字古街和七星古井均已六百多岁

平海古城内有一条贯通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街道,人们习惯称它“十字古街”。“十字古街”伴随着古老名城而诞生。经过600多个寒暑,街道的两旁至今仍保留着一排排一座座古代民居的风貌。这些民居多数是均衡对称式平面方式砖屋,采用由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演化而来的综合结构,屋顶大多是悬山式与硬山式。保存至今的曾氏宗祠、刘家宅、林家宅与黄家宅等民居,便是一处处时代的印记,一幅幅历史画图。

平海古城不知有多少古井,但最古老的只有七口。这七口古井是与十字古街同时规划建造的,成井时间在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六百多年历史。由于这七口井的布局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名“七星井”。七口井分别置于东街两口、西街三口、南街一口、北街一口,其中六口是沿十字街边建造的。七星井的深度不超过8,都是规格石块砌成,十分坚固。井径全是圆形,井台有方有圆。井水雨季呈淡,冬旱带咸。几百年来,这七口井养育平海人民,近年自来水通各家各户之后,还有不少人到古井取水。

 

寺庙林立是平海古城的一大特色

平海古城寺庙林立,反映了沿海渔民对神灵的信奉和对风平浪静、平安幸福的向往。

在鹧洞附近有座依附天然石岩扩建而成的狮岩寺,始建于明建文年间,清道光年重修。寺前一道岩泉古井,于清末建造。此井用弧状花岗岩筑构,座落在大石池中,可谓是“井中之井”。

龙泉寺,位于佛岭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花岗岩石条构架,该寺为岭南罕见的古代建筑。

东岳庙,位于城内东侧,始建于明景泰年间。该庙曲径通幽,环境清静,庙内的十八罗汉座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榜山古寺,位于城郊西侧,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被誉为“榜山秀色”,为古城主要景观之一。

此外,还有东庵、西庵、白衣庵、普照庵、觉莲庵、关爷庙、张飞庙、园潭庙、国皇庙、龙山庙、大王宫、天后宫……这一座座的古寺庙,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昭示着华夏民族的能工巧匠们的聪睿智慧与卓绝才华。

平海古城香火最鼎盛的寺庙当推城隍庙。城隍庙位于城内西侧,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修。抗日战争时期,城隍庙几被夷为平地,解放后两次拆毁,1989年由旅港同胞与当地群众捐资一百多万元修复原貌。

平海城隍庙文化是绚丽多姿的,正门一副五言楹联:“赫赫明明地,堂堂正正门。”横批:“正直无私”。平海城隍庙还有许多很有特色的楹联,例如,“阳报阴报恶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神知鬼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运”。“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烧香点烛:作事若昧天理三更半夜须防铁链铜叉”。城隍庙还有一块碑,上书:“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人间有两险江湖险人心更险;天下有两薄纸张薄人情更薄,人间有两苦黄莲苦贫穷更苦。”所有这些文字、楹联都贯穿着规劝人们弃恶从善的意识。庙左立有“城隍古亭”,高6,三层建构,每层的檐周都雕塑着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故事。

 

平海古城是广东省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之乡。

这里有独具特色的平海渔歌,有长达10公里的海上赛龙夺锦,有寄托吉祥如意的舞凤舞鲤鱼,还有纷繁的民间艺术与独特的地方语言——军声。这些都是平海古城一朵朵瑰丽的奇葩,一页页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长卷。

古城人创造了历史,描绘了今天,也正开创着未来。惠东音乐人为赞美家乡平海古城,创作有歌曲《钟城谣》、《钟城美》、《我的家乡好风光》,《一对龙虾藏礁洲》,已录制成VCD影碟。古城办有《钟城文艺》刊物,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历史文化名城平海》、《平海军声》等书。

平海古城是广东省东江地区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区域。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纷繁的传统民间艺术:元宵的“闹花灯”、三月三的“摆戏台”、端阳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拜月会”,还有闻名大江南北的平海渔歌……似一颗颗闪亮的星光,点缀着古城璀灿的夜空。为继承和弘扬古城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1984年以来,平海镇已举办了十多届古城民间文化艺术节。古城民间文化艺术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盛事。

平海渔歌,腔调优美,隽逸抒情。曲调达40多种,已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平海渔歌是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是昔日渔民用于咏叹及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曲调或高亢豪放,或柔婉低沉,节奏自由多变。建国初期,渔歌手苏墨水把渔歌唱到北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5年,惠东歌剧团以独特风格的平海渔歌对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1976年全国渔歌改革座谈会在惠东召开。

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中,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项目像文化艺术海洋中的一朵朵奇葩,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

鲤鱼舞、凤舞这两种民间舞蹈颇具特色,是闹元宵的一个重头戏。鲤鱼舞表演细腻、逼真,变幻莫测,表演者手擎精制的鲤鱼翩翩起舞,栩栩如生,传导出民间舞蹈的神韵。凤舞把民间舞蹈与地方戏曲融为一体,五凤神态各异,表演有刚有柔,或活泼调皮,或温顺轻柔,惟妙惟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五凤朝阳”分为串凤、走凤、引凤三部分。平海镇的民间舞蹈“五凤朝阳”、“鲤鱼迎春”表现了明代平海男子当兵守海防、女子耕田织布的生活,集灯舞、戏曲、民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古代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古城人对戏剧欣赏的兴趣十分广泛。粤剧、正字、白字、西秦、汉剧、潮剧,及至京剧、花朝戏都喜欢看。当你在古城穿街过巷时,常有一阵阵豪情激越或悲戚缠绵的正字、白字戏曲音乐飘然而至。为了看戏,古城人不惜慷慨解囊。方圆不到四平方公里城内,除了政府兴建的一座影剧院外,由当地群众捐资兴建的剧场就有四个,且建得高大堂皇。每逢春节、中秋、庙会,定请戏班唱个通宵达旦。

扮景和艺术造型是平海传统艺术中惹人注目的项目。有戏剧场面、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和杂耍戏法角色。如“八仙过海”、“武松打虎”、“唐僧取经”、“李广出征”、“水淹金山”“楼台相会”、“昭君出塞”、“方世玉打擂台”,以及“仙女散花”、“芙蓉出水”、“春花秋月”、“五羊开泰”、“竹马欢歌”等,品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

赛龙夺锦是端午节举行的盛大文化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端午节前后,各街各村派出“龙舟”到海湾参加比赛。其时,战鼓擂动,锦旗飘飘,呐喊阵阵,龙舟如苍龙出海、乘风破浪、你追我赶、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古城人团结进取的精神。

 

平海西北村被命名为“舞鲤鱼特色之乡”

2006年,惠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命名了4个首批民族民间特色之乡,平海镇的西北村以舞鲤鱼而获此殊荣。

舞鲤鱼又称为“鲤鱼追春”,在平海古城流传已有360多年历史。是平海镇西北村保留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更是民间众多“鲤鱼灯舞”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浓厚的粤东沿海地方特色。它表演细腻逼真,变化无穷。一般在元宵节、三月三、九月九或喜庆节日和庙会、艺术节举行。

在西北村民中流传着关于鲤鱼仙子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稔平半岛久旱无雨,土地龟裂,寸草不长,民不聊生。一条善良的鲤鱼在了解到人间的疾苦后,化身为一位少女,自告奋勇带领人们去寻找水源。他们穿越无数高山,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水源,给百姓引来了甘泉,而鲤鱼自己也遍体鳞伤。人们为了不忘鲤鱼仙子的恩德,每逢喜庆节日,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平海人以前大多是渔民,所以当地的群众跳鲤鱼舞也有祈求出海平安、满载而归之意,亦即为“年年有余”。

舞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用竹蔑、竹片及铁丝扎成,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再将圆竹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缝各部位,绘上图案和色彩。握棒,靠鱼的一端为棒头,另一端为棒尾。

鲤鱼舞由男子五人表演,鲤鱼灯在艺人们的手中栩栩如生,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潜下水底寻找食物,时而相互嬉戏。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全力拼搏,最后高跃龙门。鲤鱼舞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跃等,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整个表演节奏强烈,一气呵成,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美。鲤鱼舞在民间流传有“十二变”和“十三变”两种表演形式。“十二变”主要是表现鲤鱼在水中畅游、嬉戏、比目、寻食等生活情景,至高潮处鲤鱼跳龙门。“十三变”则在上述表演之后,增加“鱼化龙”、“罗汉伏龙”,最后是南派武术对打等内容。

据说以前的鲤鱼舞有24套动作,比较繁琐,不容易学会,后来经过浓缩和加工,并引进一些新的套路。目前表演的主要招式有:鱼跃龙门、鲤鱼渡水、鲤鱼追春、金鱼吐珠、观音坐莲、按角磨沙、搭脚抢舌、三上三下、大谢小谢等。表演起来形式变化无穷,舞姿精练优美、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平海东门村的“五凤朝阳”六百多年前由中原传入

舞凤又称“五凤朝阳”,是平海古城民间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凤,象征美丽吉祥;朝阳,寓意光明美好。舞凤这一表演需7人扮演不同角色,其中1人扮演神话中的引凤仙——刘海,1人手持莲花扮演凤仙,以上2人又称“金童玉女”。五凤是指凤凰、山鸡、大鹏鸟、孔雀、翠雀。表演时配以锁呐、锣、鼓伴奏。7位演员各自配带按不同角色扎制彩绘的头笠,两手套上翅膀,插上尾巴,在引凤仙刘海的引导下,各自翩翩起舞出场。通过串凤、走凤、引凤等招式,不断变换队形和动作,展示各种形态。表演有刚有柔、灵活轻松,颇有谐趣,具有本土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凤这一项目为平海镇东门村村民世代相传。起源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距今600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舞凤是当时从我国中原一带南迁人员的进入而随之传入平海。平海人每逢元宵、三月三和九月九及庙会、艺术节必会大举舞凤活动,并挨家挨户参拜,祈求民康物阜,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平海“摆盆”成为艺术博览会

每年元宵节后第二天即农历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的平海“摆盆”便在平海古城的十字街上演。

当天,平海镇西北村民小组的家家户户都将自己制作的“盆景”摆到街上,供村民和游客评赏。“盆景”包罗万象,有真正的植物盆景,更多的是村民用各种食物植物精心制成花样繁多的造型。村民们的无穷创意让“摆盆”成了一场艺术博览会,让成百上千到此观看的游客啧啧称奇。

正月十六的傍晚,平海古城的十字街熙熙攘攘,数十张红桌子从北门开始一路摆开。每张桌子都用古城里的街巷名字做标记,如“包公巷”等,以便各家各户摆放时“对号入座”。各式各样的大盘子被小心地摆在桌上,里面的展品五花八门:面粉团捏成的大老鼠、萝卜精雕而成的白鹤群、无数小田螺砌成的公鸡和鱼……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荷塘鱼趣”:荷花的花瓣用一颗散开的洋葱制成,莲藕由胡萝卜再嵌上绿豆精心制成,荷杆则是一支豆角。荷花的下面,还有两条用年糕做成的鲤鱼相映成趣。

据悉,平海村民的“摆盆”其实还有许多讲究:凡是当年结婚或生儿育女的青年男子,都要来参加“摆盆”的准备工作。正月十六晚上,平海古城十字街灯火通明,一直持续至次日天亮,人们才将各自的展品收回。平海民风淳朴,活动期间村民从不担心展品被盗。

平海“摆盆”民俗已有600多年历史,成为记录平海古城变迁的“活化石”。在那个抵御倭寇的年代,将士出征总会牵动着古城百姓的心。于是,每当将士凯旋,平海古城就会城门大开、彩旗飘扬,老百姓则将鸡、鹅、果、酒等装盘后摆在路中央以示迎接。久而久之,平海“摆盆”这一当街集中摆放美味进行庆祝的风俗便逐渐形成。这些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摆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平海古城的一道风景线,更成为该镇一个旅游项目,吸引了周边村镇甚至城市的游客前来观看。西元村民小组也保留着这个传统,但时间是正月二十

 

元宵当晚,城里的年轻人都会到菜地“偷青”

“偷青”是平海古城流传600多年的民间习俗。

青,即是蔬菜;偷,意为摘。元宵当晚,附近村庄的农民知道城里的年轻人都会成群结队地到菜地“偷青”,即使自已的蔬菜给偷了,也不会生气。让年轻人取个好意头,祝福他们遂意。

这晚,城里的年轻人都会去“偷青”。有偷葱的;希望自已更加聪明。偷芹菜的;则象征勤劳。偷菜头(萝卜)的;但愿自已能建一座大楼……。这也许是当年人们寄现实于幻想中的古朴遗风吧。

然而,如今年青人的“偷青”比从前更加富有新意。

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时候,年轻人两人一双,三五成群,或是六七成帮,八九成队,踏着月色,欢欢喜喜地朝农村的田园走去。他们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说笑打闹,有的在放声高歌,有的在追逐嬉戏……。此时,年轻人无拘无束,谈笑风生,热热闹闹。渐渐地,他们各散东西,寻找自已喜爱的地方——小溪傍、树林下、大草地,互助交流思想,憧憬美好的未来。月上中天,年轻人笑够了,玩累了,才悄悄地跑到菜园里“偷”几种符合自已心意的蔬菜,余兴未尽地回家。

端午海上龙舟赛

平海镇龙舟比赛有悠久历史,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平海镇龙舟比赛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比赛距离较长。赛场设在平海孤洲和港口大桥之间的海面上,一个来回有10公里左右。这么长的赛程比较少见,划完全程一般需要70分钟时间。

距离10公里的赛龙舟对当地渔民来说不算什么。因为过去人们经常划着小艇出海捞贝壳。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渔民不时相互竞赛看谁划得快。经常出海捞贝壳,练就了渔民强健的体魄,划起龙舟来就相当快了。上世纪70年代,曾有一艘号称“江中无敌”的外地盐船与当地渔民举行一次比赛。结果由于比赛距离太长,盐船不仅输了比赛,而且还有3名队员由于运动太激烈等原因在比赛时就当场瘁死。

举行龙舟比赛已被当地人看作是一项吉祥活动。赛龙舟时,都要绕孤洲一圈。孤洲是平海的十大景点之一。传说有位文化高人曾在孤洲垂钓,后来人们认为这里是高雅、吉祥之地,所以龙舟绕行一周会更吉祥。因为龙舟比赛被看作是一项吉祥活动,所以当地人都踊跃参与。过去由于生活水平低,参赛队员所得的奖励仅仅是聚在一起吃渔民自愿捐赠的炒粉条,甚至有时还要自己贴钱,但大家都很高兴。

 

平海古城被命名为“惠州市楹联之乡”

平海楹联是平海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明朝初年平海建城后,盛于明清,距今600多年。城的建立带来了门类众多的文化艺术,成为孕育民间文化艺术的沃土。平海楹联就是在这片民间文艺沃土上开出的一枝鲜花。它以诗词对偶佳句的形式,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既能回味文学佳句,又能欣赏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600多年来,平海古城文化持续繁荣昌盛。楹联的创作也不断与时俱进,日益走向成熟。

平海楹联种类繁多,有春联、贺联、婚联、寿联、挽联、寺庙联、景点联等。它把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平海民间历来都有一批楹联作者和书法家,世代接力相承,经久不衰。建国后,组成平海钟城楹联协会,成员达60人,并建立规章制度,开展正常活动。先后出版《楹联拾翠》、《平海联花》专辑,还有作品选登在《钟城文艺》上。他们的作品时常在省、市、县有关刊物发表,并参于上级同类作品评选获奖。如丘瑞兴的百字长联2004年获纪念邓小平征联二等奖,同年又获中国楹联学会纪念纪晓岚征联大赛奖。李琦的作品被编入《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平海镇被惠州市文广新局命名为“惠州市楹联之乡”,李琦丘瑞兴被命名为“楹联民间艺术师”。

 

平海渔歌唱进中央电视台

平海渔歌不像客家山歌那么率直,不像信天游那么高亢。和同是渔歌的咸水歌相比,它曲调又更加优美丰富。旋律中带着海的悠远、辽阔和婉转,情感里满含着慨叹命运的伤感、祈祷平安的吟诵。和所有好的音乐一样,它剔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衣,只是让你被纯粹的音乐光芒笼罩、穿透。

2007102426日,平海镇11位渔歌手赴中山市参加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参赛的4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渔歌《乾隆皇帝登基》、《斗歌》获金奖;111416日,平海渔歌队赴浙江舟山参加泛太平洋地区渔歌邀请赛获得三等奖。据悉,19支参赛渔歌队除平海渔歌队来自基层外,其余18支队伍全部由专业队员组成。2008年春节,广东卫视播出专题节目,介绍惠东县平海镇的平海渔歌。同年3月,中央电视台邀请平海镇15名渔歌爱好者上京录制平海渔歌节目,6月在央视分6节时间播出。20089月,平海渔歌手李福泰、张喜英演唱的渔歌对唱《渔家乐》获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民协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暨广东省第二届音乐花会金奖,张喜英演唱的渔歌表演唱《白丝丝》获银奖。

 

(注:作者袁治平先生是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逝世)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