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一条东江水贯穿惠州市始终,由此,惠州也成为了客家人集中聚居地之一,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东江文化也在此大放光彩,从而,多少革命英雄在此诞生,多少铮铮铁汉从此走出。据《惠州府志》记载,惠州自古以来民风淳朴,重德尚武,历史上武举人多过文举人。惠州李家拳就是诞生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当中。
“师傅告诉我,尚武保家国。赫赫李家拳,艺精功夫博。知天时,懂地理;识全局,会人和。天地人和任我歌......”这是广泛流传于当地的一首儿歌,也是李家拳弟子必背诵的祖训。
一、历史渊源
李家拳是广东土生土长的拳术,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洪、刘、蔡、李、莫),系属南拳系派,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州李家拳发源于清归善县鹅埔角(今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湖山村委会米地村民小组),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是河南岸火地村人李义(又名李存义,1748~1828年)拳师,距今已有267年历史(源于《惠州志》第1045、1046页;《惠州市志》第4309、4310页;《广东武术史》第175至178页;《惠城文史资料》第152至156页;《惠州市体育运动志》第34至36页等历史文献记载)。李家拳拳谱手抄本(源于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岁即1872年), 李家拳跌打医药书(清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岁即1899年),均对惠州李家拳套路及跌打医药有详细记载;李氏族谱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岁孟夏月手抄本对李义的代系也有详细记载。除此之外,香港白眉礼泉体育会有限公司出版的《白眉张礼泉》系列拳谱第3、4、5、6、16、40页也对李义及李家拳套路均有提起。
李义生于1748年,其父李玖是福建少林寺俗家弟子。李义从小就跟父亲习武,九岁起随父闯荡江湖。一天,在博罗罗浮山偶遇其师叔——王龙禅师,便邀其来火地村(现改名为米地村)。禅师见此村位于西枝江畔,三面环水,竹林浓绿成荫,掩蔽着整个村庄,不易为外界发觉,且人口不多,村民团结,就欣然定居下来。后在李义父子再三恳求下,禅师将李义收为关门弟子,悉心指导李义攻练福建少林正宗拳法。经过严格教练,李义的武功进步很快,年纪轻轻就达上乘境界。数年后,清廷加紧对各地反清组织的镇压,因王龙禅师是“天地会”中的要人,而被划入捕杀之列,火地村终于难逃劫难,王龙禅师和李义的父亲,死于清兵的乱箭之下,全村付诸一炬(火地村之名由此而得)。而李义在这场劫难中身受重伤,逃走他乡,在路上幸遇北方拳师陈苟息搭救,才免遭于难。陈苟息是北派拳的著名拳师,李义感其恩典,慕其侠名,遂拜陈为师。后随师避走江西,并潜心钻研,尽将陈师傅北派拳术之精华学到手。这时,有陈苟息的故友凤阳头人与女儿路过此地,拜候师傅。陈因年老欲回家园,便请凤阳头人将李义招为女婿。凤阳头人见李义相貌堂堂,且与其女感情融洽,便满口答应。从此,李义在凤阳府潜心学艺达七八年之久,经过刻苦磨练,已尽将凤阳头人的真传功夫吸吮消化。这时,李义的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境界,深为头人赞誉。而李义思乡心切,亦想为村民办一番好事,便拜别师傅,与妻同回故里。一天,李义在村中竹园练功,偶见鹤蛇相争于竹林之中,形态特异,便从中得到启迪,遂取南北拳派之精华,扬长避短,使功夫更富特色。他集南派扎实硬朗、北派快捷利落的特点,溶南北于一炉,并根据本村人丁弱,要使村民体壮丁旺,就要学习武的道理,创出了自成一格,独树一帜的李家拳。在李义的倡导下,火地村的村民农时耕 作,闲时习武,村民身体强健,习武之风得以流传。只有100多人的火地村,有30多位拳师在外面设馆传授武艺,以武为生。如今,李家拳已发展到第八代。在创立的近300年期间,李家拳威震东江,其影响遍及惠州、河源、新会、佛山、东莞、港澳、东南亚、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等地,海内外弟子达近10万人。李义由此而成为一代宗师,并扬名海内外,为中华武术大放异彩。
从第三代传人之一李国辉开始,李家拳已传播至香港、新加坡等地了。(李国辉,又名李应辉、李宝,1831年~1912年,火地村人)。李国辉自幼习武,身怀绝技,同治年间,青年李国辉武艺学成,为生计只身到香港开馆谋生,至今在香港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其曾以一招“鬼王泼扇”和一招“穿心脚”击败上门挑战的在香港开馆的何氏二兄弟(何道清,别名何八,惠东县白花乡人士)而轰动香港武坛,后何八拜李国辉为师,首开李家拳不传外姓先例。也曾以李家拳技艺击败在新加坡摆擂台的英国大力士,此事在新加坡及东南亚各国轰动一时,李家拳威振香港,声播海内外,各大媒体均有报导,至今仍可在当地档案部门查阅。其女李娇从此在新加坡设馆教授李家拳。
抗日战争时期,李家拳弟子心系民族存亡,为祖国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代表人物有:李振中,(1921~2010年),火地村人,第五代传人之一,原抗日队伍东江纵队骨干,人称“左手阎王”,他武功高强,善用左手,1943年在宝安带领队员伏击日军碉堡时,因弹药不足,边打边撤,在新圩镇交界又遇一支收粮日军,于是短兵相见,在受伤的情况下用左手李家拳法连毙三名日军后隐入万山丛林中,此事在粤港澳地区、东江纵队员中引起轰动、被广泛传唱,后被编成连环画。解放后在香港创办了罗浮山百草油药厂,祖国改革开放期间移址至深圳龙岗,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李家拳武医与技艺结合的事业,为广大群众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也为改革开放事业贡献了一份力。2002年出钱出力在火地村重开李家拳馆,为李家拳后备力量夯实了基础。
解放后,李家拳一度迅速发展。其代表性人物有:
1、李带(1904~1989),火地村人,第五代传人之一。曾任惠州市武协理事,1957年广东省武术比赛比获优秀奖,1958年参加全国民间武术表演,获优秀奖,1985年参加省武术传统拳械电视录像表演获贡献奖,1990年参加省比赛获一等奖。李带早年师从李家拳第四代传人李潭锦,后又师从精通李家拳武术的父亲李国山。24岁就跟随父亲设立武馆、传授武功。李带功夫了得,对李家拳的拳、器械、对练、麒麟舞等四种形式样样精通。对刀棍鞭拳更是样样在行。李带的刀术花样多且好看,其中还包含有散打的招式。他的五尖棍、双头棍、中拦棍、长龙棍无所不会。在拳术方面,他的散打、侧身桥手尤其精湛。他的鸡爪立马招式中,一脚站立,一脚一缩,站脚稳且直立,缩脚非常精确到位,旁人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在你没看清楚缩脚时,他缩脚一伸式,又高又快,让看客无不赞叹叫好。因武艺出众,26岁就独自设馆招收徒弟,单在三栋镇传授的徒弟就有100多名。后来这些徒弟走出惠州,到广州、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把李家拳传播到世界各地。1948~1959年期间,在三栋镇的老莲塘、永湖镇的吊沥村、淡水的布仔村等地,都留下了李带师傅传授武术的足迹。解放初期,村民们习武的热情高涨,几乎在惠州周边各村都设有拳馆。如在老莲塘的新楼村、老楼村、斗芳村、立背村等就设有5间李家拳馆,每间拳馆收学徒数十人。李带还精通李家的跌打医术,解放初期被合作进了合作医疗组,后来在桥西卫生院工作。
2、李发( 1908~1988年),第五代传人之一,火地村人,曾任惠州市武协理事,1957年参加广东省武术观摩比赛,获优秀奖,1958年参加全国民间武术表演,获优秀奖。12岁跟大伯李素民学习李家拳和中医跌打。经过三年刻苦学习,他在跌打和拳法上有所小成,15岁便离开家乡,开始行医、教拳。李发的跌打驳骨医术高超,技术精良。他一边授拳一边行医,曾在桥东水东街行医,开设创办“跌打李发”医疗馆,还经常到马安、平潭、水口等地传授李家拳武艺。1962年与刘全等医师成立第二中医珍所。他的拳法刚劲有力,动作生猛流水,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灵活多变,用侧面攻击为多,而且是近身攻击,他转身特别快,经常用下盘等为主要攻击手段。武林外号法(发)师。徒弟遍布惠州市各地,其中有严景山等人,在惠州享有很高的武林地位。
3、严景山,(1945~ )李家拳第六代传人之一,惠州市惠城区人,广东省蔡李佛拳总会副会长,中国武术国家一级裁判,惠州市惠城区武术协会主席,李家拳武术馆长,从小喜爱武术,十岁起学习李家拳,1960年跟随李家拳第五代传人李发、李带二位师傅学习李家拳。26岁开始单独在三栋镇、永湖镇、潼桥、陈江镇、深圳、宝安、东莞、河源东埔李屋等地设馆授徒;1988年2月,创办了惠州市李家拳武术馆,在册徒弟1950人;还应邀在东莞、深圳、宝安、河源、云浮、佛山、广州、湖南、香港等地讲学授徒,其弟子遍及世界很多华人地区。1985年参加全省传统武优秀拳械电视录像表演,获贡献奖;1988年代表广东省民间武术队参加全省首届民间欢乐武术节大型演出; 1991年在其带领下李家拳入选广东参加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获金奖;1994年获广东省武林百杰称号,入选中国武术家名典,并经常参加全国散打、全省武术及醒狮比赛裁判工作;2005年6月,到福建漳州市竹林文武学校教习醒狮课程三年,并荣获狮王大奖。
二、特 点
李家拳集南派功夫之扎实硬朗,融合北派功夫之快捷利落,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其拳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单肩侧身、含胸、沉肩、沉肘、吊脚为主;讲究攻防、吞吐、寸劲寸发;双手即成阴阳,一收另发、以圆卸直;活动线路广阔,拳法刚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以灵活多变著称,光桥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要求沉实稳重,出手快、准、狠,首攻头部、以避免一击不中,让人有可乘之机。
李家拳在十形中以虎为象征,创意浓厚的攻防意识,结合武术拳法编成套路。其练功歌诀为:习武者,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能刚能柔,能密能疏,能动能静,能弱能强,能行能踏,识天时,懂地理,合人和,进如闪电,退如鸿毛,攻如脱兔,守如处女,刚如利剑,柔如琴音,疏可跑马,密难插针,动不露形,静能藏势;弱似风鹤上翠竹,强如猛虎下山林,行浮云,踏水影,天地人和常谨记,走遍天涯唱太平。
李家拳的发音有“的、益、域、唤、也”五声,发音与动作统一配合,可助拳势,威猛雄壮。
据史料记载,李家拳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单练、对练和集体项目。(1)单练的主要套路有:木人桩、大、小八卦拳、四星拳、直路拳、大、小十字拳、三门拳、独脚连环拳、赤炼拳、五祖连环拳、五型花指、石尊、五形散手拳等、单头棍、单双夹棍、五尖棍、长龙棍、五行中拦棍、南双刀、单刀、双铁尺、耙头、鲁针、沙刀、春秋大刀、缨枪、双匕首、双钩、散手扇、三节鞭、条凳等。(2)对练的主要套路有:铁尺对鲁针、耙头对单刀藤盾、单刀对樱枪、樱枪对铁尺鞭、鲁针对铁尺藤盾、拳对练、棍对练、空手夺双刀、条凳对双头棍等。(3)集体项目的主要套路有:集体拳、双头棍操、沙刀阵、集体散手扇、麒麟群狮等。
三、 价 值
李家拳,拳法变化莫测,刚柔并重,出神入化。近三百年来,已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体系较为完整的大拳系。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武德价值:李家拳有着严格的门规,着重于修文德、尚武功,在学练武艺的过程中,始终将培养高尚品德放在首位,强调德技双修,强身健体,不争强好胜,对于提高习武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系统长期练习李家拳,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勇敢无畏的意志和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武技价值:李家拳是岭南独有的南拳拳种,善养“形”、“神”、“精”、“气”,锻造“健、力、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对强身健骨,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自卫能力大有作用。其套路既融合了北派之灵活脚功,又并重了南派之灵桥硬马,表演极具观赏性,为广大群众喜乐见闻,对于研究南北武术及东江一带民众的民俗文化和武技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武医”价值:长期的习武中,李家拳先师在与其他门派拳师交流搏击受伤后,根据祖传医术独家秘制出自我疗伤的跌打草药秘方。如各类风湿跌打药膏、跌打药酒、李氏跌打丸等,其独门跌打医药和医术,对于研究中国“武医”学和民间医学,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文化教育价值:李家拳是惠州乃至整个广东独有的传统文化,是南拳系的一朵奇葩,其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海内外喜爱者众多。加大对李家拳的文化内涵宣传、推广、传承教学,不仅能扩大对外民间交流、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而且对于研究广东、乃至中国武术史,扩大惠州、广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大在惠州地区进校园教学,不仅能形成特色教学,还可以将这一非遗项目无形当中在下一代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