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文盲老妻《顺口溜》记实
作者:黄海蛟(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11-11 12:46:15

 

前言:什么叫《顺口溜》?按词典解释,它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说起来很顺口。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觉得一个文盲女性,竟然能记住和创作这么多《顺口溜》,很难得。

我生长在东江边的一个村庄,村子很大,有几千人口。土地很阔,田地很多,环境也很优美,村民们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安之若素,很少赤贫之家,农闲时很多人玩赌博,我父亲也染上了这种恶习,每赌必输,为偿赌债,把自己的田地卖光了,连房子也抵押了债务,于是只好到佛山去打工,由于工资微薄,只好回乡做豆腐卖,圩日赶集,非圩日巡村兜售。在这个过程中,他看中了一个女子,认为她勤劳,有小聪明,身体也好,便托人为我说媒,她当时才十七岁,而我本来反对媒妁之言,但考虑到父母年事渐高,家里劳动力少,自己又有志于外出求学,便同意这门亲事,不久便结婚了。现在看来,可称之为懵懂婚姻。

我洞房之夜,母亲(她出身于大家庭,颇有心计)把棉被和被单拆开放在床上,意在测试新娘如何动作。我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奇怪,而新娘却半点不着急,她把被单铺在床前的地上,取出针线,瞬间便缝好了,口中还喃喃地说:“你家怎么不准备好新房被帐的!这是你母亲使的计谋吧?嘿!这点事还想难倒我!我要唱首歌给她听听。”我问:“你会唱歌,是哭姐(嫁歌)吧?”她忙说不是,是一支《顺口溜》,并马上唱道:“婆婆做事太多心,凡事都先使用针,使针不知布叛(厚)薄,经常畀布打断针。”当时我马上称赞道:“很好,但不要在我妈面前唱啊。”她沉默良久,没有表示可否。

她经常用她记忆中的 《顺口溜》评论世事。有一天,电视播出个老大娘有两子两女,在房屋拆迁补偿款中强调只能儿子有份,不同意给女儿份额,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撕扯打架,惊动了村干部。老妻看过后说,现在又讲是文明社会,怎么不如旧社会的老百姓?旧时有个老太婆也有两子两女,他们分别种果园、撑渡船、造纸、耕田,她就天天为他们唱祝福歌:“大风莫到沙梨园,要去江边渡客船;日里好天晒白纸,晚间落雨荫禾田。”多么公平公正,多么爱护后辈!

老妻自己创作的和青年时代学来的民歌或《顺口溜》真多,时时事事都能用上,堪称活学活用。我们每天都到金叶酒店饮早茶(在此饮早茶的多数为老人),茶友们经常谈论世事和家庭情况。有个大娘说想去博罗探望女儿,因为自己会晕车,想坐船又时间久。我老妻马上说,很容易嘛,人家说:“东江河,到博罗,说三堂路又少,说四堂路又多。”(方言,一堂路等于10华里)居然又是一个《顺口溜》。一天,有个老太婆忧心地说她的女婿脾气很不好,经常打她的女儿,想离婚又有一个小孩,很不好办。我老妻同情地说,是啊,俗话说,“男人无好(不要)投错行,女人无好嫁错郎。云罩山头容易散,嫁夫无好转头难。”老太婆点头称是。老妻说,还有一首歌更生动,她立即唱道:“最好香菇配臭肉,最靓姑娘配丑夫。清官难审家烦事,烦来烦去就糊涂。”

我和老妻长期住在一起,儿女均买了新房,搬出去住,在看电视时,我爱看电影、电视剧,意在学习作家的文艺构思和如何使用素材,她却爱看体育和动物世界,为此往往引起争论和争频道。我劝她看文艺片,她说,那些电影、电视剧都是人编出来的,有多少是事实啊!她竟举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事例来。她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年同床共枕,还不知道祝英台是女的,哪里有这样的事,女人是没有喉结的,声音也不同,很容易分辨出来,加上她在床上不准他接触,必然会引起怀疑,可见这个故事完全是骗人的。接着她又加上个《顺口溜》:“写书写戏骗人钱,女人哪有不留辫?蠢猪一个梁山伯,不识阿娇在侧边。”

老妻也经常编一些 《顺口溜》来打趣我。一次,我去丽日超市买东西,乘车时被人打了荷包,损失六百多元。她见我没有买到东西拿回来便追问何故,我说:“别问了,在车上给人偷了荷包。”她啊一声,马上唱个《顺口溜》:“黄海蛟,地位硑人高,搭车无带脑,畀贼打荷包。”接着还哈哈大笑,气得我怒气喷发。这种打趣不是一次两次的,是经常事,记得以前我在机关当一般公务员时,工资较低,她经常奚落我说,我的笔头不如她的锄头,没有她的锄头,连我父母都会饿死。我说没有这么严重,她马上补充一首《顺口溜》:“阿爹带我去开荒,我使锄头他插秧,收得杂粮三几斗,全家才不饿肚肠。”

老妻这些形形色色的随时信口拈来的“顺口溜”真多,又多数使用惠州方言,很难找到恰当的同音规范字,令我这个搞过大半生新闻工作的人也难于尽录。

今年913日,省内一家报纸以大半版的篇幅刊登了作家们关于散文性与思想性问题的讨论,其中作家周伦佑说,要“以散文性评价散文,古代散文就是书、记,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东坡也写了很多记,都是很好的散文。”受此启发,我就把老妻的《顺口溜》概略记之,以期对通俗文学的传播有所裨益。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