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出生于广州,不到4岁随父母迁居粤北的新丰县。从主要限制在家居内活动变成跟着相似年龄的孩子们在屋外撒野,从讲白话变成讲客家话,年纪小小的我很快就融入客家儿童玩乐圈子并乐在其中兴趣盎然了。特别是好些儿童游戏是先诵童谣再玩游戏或边玩游戏边唱童谣,对我这个好想尽快学会客家话早日融入小伙伴圈子的娃娃更是充满了吸引。这不,过去了一甲子多的今天,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眼前呢!下面就是最有代表的几则。
一、点指羊漏,观音蒲斗,佛子烧香,各人快走。
说明:这是玩“盲眼摸死蛤”游戏时唱的童谣。老实说,有些名称的意思到今天也不是全懂,如“羊漏”,只知“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但多一个“羊”字就不知所指了;“蒲”即普通话中的葫芦,“蒲斗”就是瓢,应指一种体积的量具。前两句含义至今没全懂更不用说儿时了。但这一点不影响大家的热情。参加者围成一圈,从一人开始,读一个字指一个人,读到“走”字所指的人就获得解脱,下一个人又从头开始读、指……直到剩下最后一人,用一块手巾蒙住眼睛装扮“盲眼”,伸出双手摸其他人,摸不着,要忍受其他人偷偷接近扯一下衣服、拍一下屁股等等戏弄;直到摸中一人才是胜利,被摸中者须担当“盲眼”角色,新一轮游戏重新开始。
二 、蒲芦棚,蒲芦橔,佛子哥,接的稳,大锅煮水细锅滚,嗡嗡嗡嗡嗡!
说明:“蒲芦“即葫芦,“橔”是枯枝或木桩的意思,“接”读“zhuam”第三声,指鸟儿栖息爪子抓得很穏。玩的时候一个人举起单手掌心向下,其余人单手握拳伸出食指朝上点着掌心,然后大家一起诵读这首童谣,读到最后一个“嗡”字时其余人赶紧缩手,缩得慢的被突然合拢的巴掌抓住了算输,要接受处罚;有时大家都逃得及时没一个被抓住,那就重来;也有时一次就抓住几个,那些没被抓住的人的得意笑声就别提有多响亮了!
提醒:提前缩手被视作耍赖,照样要受罚,勿谓言之不预啊。
三、羊仔捉咩咩,伯公伯婆奈(音:来,第二声,哪个地方的意思)来哩?
说明:这是玩老虎吃羊游戏时唱的童谣。一个人扮老虎,一个人扮大人,其余扮羊仔一个一个都牵着前一个衫尾躲在“大人”后面接受保护。排好队了,小孩子们一面念着童谣一面在“大人”带领下兜圈子。念完了,如果“老虎”觉得机会不够好,就说“在睡目哩。”意思是还不想动手;羊仔们又边念边兜圈子,如果“老虎”还是说“才下山哩。”“在门口哩。”等等,羊仔们就继续兜圈子——直到“老虎”说出“想吃人哩!”就意味着开始抓羊仔了。“老虎”要采用快跑、急转、弯腰等等手段冲破“大人”的防护,羊仔则要保持队形躲在“大人”身后,一旦被“老虎”碰到或手没拉穏前面同伴的衫尾就算输了。
客家人都是从我国北方迁徙南下的;有人认为好多童谣、童戏就是以前在中原传留下来的;我没有能力进行考据、落实,但知惠州市也有很多讲客家话的地域,很想向居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请教:你们那里的儿童,也玩上述的三种游戏以及吟唱类似的童谣吗?我还想推而广之地向我国中原地区有关人士请教:传说中客家人的发源地还保留有上述童戏、童谣的踪影吗?比如,小时课本中有“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会不会与客家人“老虎吃羊”的童戏有关联呢?当然,这是下一步的事,眼下,惠州民协正密锣紧鼓地展开着本地区传统童谣的征集活动,本人就趁着这股东风向大家请教,希望能一解胸中郁结。
写于丁酉年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