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英灵应可随先帅——惠州英杰之廖仲恺篇
作者:袁治平    来源:    日期:2015-01-13 23:34:34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这是何香凝为廖仲恺送别时写的诗句;“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这是廖仲恺在石井囚室写的诀别诗。这些浩然正气的诗句,读后使人肃然起敬。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祖籍广东惠阳县陈江幸福村,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早年赴美当华工,后在旧金山汇丰银行任职。廖仲恺17岁时回国,痛感国事日非,民不聊生,决意留学日本,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他的夙愿只是在同何香凝结合后才实现。

何香凝,祖籍广东南海县,1879年7月16日生于香港的一个大地产商家庭。她同廖仲恺有同样的追求,为了筹措东渡留学的经费,她变卖所有陪嫁妆奁饰物。1902年秋,他俩先后来到日本东京。廖仲恺进了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科后转入中央大学。何香凝先入目白女子大学,后进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政府,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广东省财厅厅长。1924年1月,廖仲恺担任改组后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 

廖仲恺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同时真诚与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苏兆征、邓中夏、澎湃等合作,积极推动工农运动,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好朋友,中国共产党的竭诚合作者,因而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忌恨。 

1925年6月23日,广州、香港工人在共产党员邓中夏、陈延年等领导下开始了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的大罢工,游行队伍路经广州沙面租界对面的沙基时,遭英、法等帝国主义军队开枪射击,死50余人,伤170余人,史称“沙基惨案”。廖仲恺愤而作联,挽“沙基惨案”烈士: 

帝国主义残暴之证据; 

次殖民地惨状之写真。 

此联以“惨状”之“写真”为“证据”,怒斥帝国主义残暴之行径,对动员群众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团结战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时许,廖仲恺与何香凝一起,从东山寓所驱车到中央党部开常务会议。车到门口停下,他刚踏上第三级石阶,突然骑楼上跳下暴徒两人,向他开枪连击,大门铁棚内也有暴徒开枪。廖仲恺身中4弹,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无比热爱的祖国大地。搏击风云的雄鹰,在一生最光辉的时期被摧折了,时年仅48岁。

何香凝为失去28年风雨与共的伴侣而悲痛欲绝,她亲自撰写挽廖仲恺联: 

致命本预期,只国难党纷,赞理正需人,一睽能无遗痛憾;

先灵应勉慰,使完功继事,同胞齐奋力,举家何足供栖牲。

上联表达了对丈夫被害辞世的痛憾之情,立足于“只国难党纷,赞理正需人”的高度,足见何香凝高尚的情怀。下联表达了“举家何足供栖牲”的坚定决心,号召“同胞齐奋力”、“完功继事”以告慰逝者。此联见解非凡,含意深刻,不仅表达了深沉的悼念之情,而且引人深思,催人奋起,实为化悲痛为力量之佳作。 

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婚后,曾寄居廖仲恺兄家中。时值中秋佳节,月光如水。何香凝有感而题“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为示心存清白,光明磊落,遂把住室命名为“双清楼”,自称“双清楼主”。廖仲恺被暗杀后,何香凝特意撰书一联,悬于双清楼内: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廖仲恺得知反动派密谋杀害自己的消息后,曾给何香凝写有诀别诗:“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廖仲恺遇害后,何香凝写诗云:“哀思帷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此联正是“女中牵”的磊落心声。上联意为,你我夫妻恩爱未能白头到老,只望来世再续姻缘。下联意为,培养儿女的责任本应由夫妻两人共同担负,如今只好我一个人去完成了。此联表示了要继承丈夫的遗志并担负起抚育子女的责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一片真情,熔铸其中,言简意丰,令人钦敬。 

廖仲恺去世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廖仲恺的遗志,又继续战斗了近半个世纪。全国解放后,何香凝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9月1日,何香凝逝世于北京享年94岁。 

她平生爱画梅,曾题诗赞梅花: 

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

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梅花的神韵,正是她一生品格的写照。 

廖仲恺被暗杀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新编团团长的叶剑英悲愤交加,他登门去看望何香凝和年少的廖梦醒、廖承志姐弟,表示亲切慰问。他代表新编团全体官兵送上一幅亲笔书写的挽联:

念载尽忠党国,宏济时艰,赫奕大名满海内;

崇朝遭狙云亡,天柱遽折,愁云暗淡笼羊城。

何叔衡也写下挽廖仲恺联:

所悲未竟平生志;  

奋斗唯期后死人。  

来自广东惠阳的女战上高恬波和战友写了挽联: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大难尚未夷,此日牺牲齐堕泪; 

勤故能劳,忠故能诚,同志谁几及,今后建设总伤神。 

廖仲恺殉难后,曾任黄埔军校副校长的李济深由南宁赶回广州,奉命当机立断将涉嫌的粤军第一军军长梁鸿楷等扣留,并接替其军长职务。9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济深哀痛情深,亲撰挽联: 

廿年国事宜勤,一旦遇害糜躯,哀我群生失指导;  

百粤人民仰望,此日临风凭吊,哭公遽尔赴瑶台。  

“糜躯”,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上联称廖仲恺自1905年加入同盟会到遇害去世,20年来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勤奋忘我,不畏牺牲,并以“哀我群生失指导”表达深切的悲痛,同时指明廖仲恺的去世是革命的巨大损失。下联以“赴瑶台”代指去世,表达了“百粤人民”对逝者的敬仰与缅怀。此联言深意切,文笔朴厚,直抒胸臆,对逝者作出了公正的历史评价。 

蒋介石当年也写下挽廖仲恺联: 

革命奋精神,血染珠江,薄海同悲惟我最;

牺牲为党国,魂招黄埔,大仇未报负公多。

廖仲恺曾被孙中山委任为驻黄埔军校国民党代表,帮助任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廖仲恺被害前一天,还为黄埔军校筹集经费工作到深夜,堪称为黄埔军校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蒋介石此联突出逝者“牺牲为党国”的革命精神,尤以“血染珠江”“魂招黄埔”写得真切感人。“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惟我最”与“负公多”,将挽语与自己紧密联系,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也增加了全联的悲痛气氛,给人以慷慨悲壮之感。 

廖仲恺故乡之惠阳县党部全体党员写了挽联:

为国民作导师,岂独刘晏理财,木秀于林公竟死;  

方鉴察之依赖,况兼董孤直笔,兰锄当路贼何心。  

同盟会员、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军长兼武汉卫戌司令的陈铭枢写了一副挽廖仲恺联:

先生公勇诚明,嫌怨所不避,强权所不畏,逆贼之所不忍杀,乱党之所不忍欺,呜呼噫嘻,竟被狙于大难削平之日;

世界纷纭浊乱,奸宄是相亲,忌嫉是相报,毒螫于是肆其残,鬼域于是逞其技,哀哉耗矣,更向难为挺身负责之人? 

上联赞颂逝者巍然屹立、镇定自若的可贵精神,对其不幸“被狙”而深表悲痛。“奸宄”指奸诈不法之徒。由内而起叫奸,由外而起叫宄。“毒螫”,谓毒虫等刺人或动物,喻指歹毒、毒辣之徒。下联用一系列的贬义词,对密谋杀害廖仲恺的团伙予以怒斥,强烈要求缉查人犯,以告慰死者之亡灵。此联突出了廖仲恺的品格风貌,也揭示了凶犯的卑鄙无耻,感情深重而表达深刻,令人回味再三。

1924年1月,廖仲恺、罗伟疆等人在广州组建“改造惠州同志会”,以从速解决东江战事,解除桑梓人民苦难为宗旨,会员均为原  

惠州府属县的旅穗人士,1925年9月有会员300余人,廖仲恺担任委员长。廖仲恺遇难后,该会会员无不悲痛欲绝,以“改造惠州同志会”名义写了一副挽联:

死生何足论,唯因帝国未打倒,军阀未铲除,遽遭小寇惨亡,斯为我公真遗憾;  

革命未成功,际此内乱待肃清,外交待解决,或听元良殂丧,不禁同志共伤悲。  

曾任国民政府军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的何应钦写有挽廖仲恺联:

党有军,我公惨谈经营,鸿爪雪泥,回首东江,往事不堪空涕泪;

国之福,吾辈艰苦奋斗,鸡鸣风雨,伤心中道,今朝真感失提携。

谭延阁,光绪年间进士,1911年长沙起义后被举为湖南省都督,为人工诗擅对。廖仲恺遇难后,谭有二联致挽: 

其一是: 

为党为国,竭尽忠勤,进德更堪钦,此日栖牲原自许; 

足食足兵,正同艰巨,过谈曾有约,故人魂梦尽频来。 

其二是: 

振起革命精神,独往独来,三十年如一日;

誓扫国民障碍,立功立德,亿万姓纪千秋。

何香凝女士去世后,有友人为之撰挽联: 

檀郎为学界奇人,投笔从戎,满腔碧血凝烟紫; 

烈妇乃女中豪杰,以身许国,一代红妆照汗青。 

上联写何香凝女士的丈夫廖仲恺先生为国不惜牺牲,“满腔热血凝烟紫”;下联借吴梅村《圆圆曲》中名句而赋予新意,赞何香凝女士品格坚贞,名垂青史。上下辉映,璧合珠联,对仗精工,色彩绚丽。

廖仲恺先生逝世后第3个月,即1925年11月,国民党把挽廖仲恺的挽联结集出版,共有挽联五六百副,谭延间题写了书名《廖仲恺先生哀思录》,限于篇幅,仅摘录一小部分。

哭总理未半载,又哭吾兄,念革命前途,欲制伤心帷努力;

值外患正纷乘,更值内变,愿同志奋起,要从彻底致澄清。

作者汪兆铭(精卫),曾任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笔。

廿年从海外患难周旋,为国忘身,孤诣岂希流俗谅;

一意期先帅主张贯彻,断金攻错,此心堪信九原知。

作者古应芬,1925年当选为广东国民政府委员、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外侮弥迫,内治正殷,缅刘晏理财,设施方当着手,孰料甫伤国恤,又失老成,忧患感余生,百劫孤芳春意少; 

别仅兼旬,悲深永诀,原李膺爱党,主张只本良心,何期隐伏祸机,惨遭狙毒,重轻争一死,廿年切剑泪恨多。 

作者孙科,孙中山之子,任市长。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州市首任市长。  

奋斗死方休,英灵应可随先帅; 

怨劳身两任,浩气长存壮国魂。 

作者伍朝枢,民国时期的外交家,担任孙中山先生广州大元帅府外交总长,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曾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其好学深思可及,其献身奋斗难能,革命尚未成,盗僧主人公竟死;

是帝国主义之仇,是无产阶级之友,民众方唤起,世无贤者我安归。

作者胡汉民,1924年国民党改组被选为中央委员,孙中山北上时代理大元帅职,时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贤豪固别有死生,自古成仁,流血何殊辟谷客; 

盗贼亦与时升降,只令行刺,伤心不见触槐人。 

作者朱培德,1925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第三军军长,第二次东征时任南路总指挥。 

患难久相从,廿载心期如一辙; 

时艰思共济,八方风雨感同舟。 

作者邓泽如,1907年加人中国同盟会,1923年起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两广盐运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碧血丹心终古恨;  

攘榱栋折故人哀。  

作者宋子文,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和广东省主席等多项要职,在民国时期的财政、外交等战线曾发挥过主要作用,是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等历史事件的参与者。 

不亡于惠州之役,不没于石井之囚,肃杀起初秋,遽狙击横来,惨逾虎门流血史;  

是盖为主义而生,是直为奋斗而死,哀声动大地,纵澄清有志,那堪风雨听鸡鸣。  

作者邹鲁,中国国民党一大中央常委、青年部长。  

为国民革命功臣,方期分陕宣劳,洛社群推文彦博;

是吾党中流砥柱,岂意博浪狙击,宫门先殒武文衡。

此联作者李福林,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

扶农工而遭嫉视,血染羊城,万余健儿悲领袖; 

为党国而致栖牲,魂招黄埔,三千弟子哭先生。 

此联为黄埔陆军学校全体同仁所挽。

横览太平洋,未能万里乘风,每为我曹惭后死; 

乐观新社会,扰是三民初步,那堪吾党失先生。 

此联为飞鹰兵舰舰长黄振率全体官兵所挽。

为国虽肝脑涂地而不避; 

其功若日月耀光之在天。 

此联为财政部全体职员所挽。

国民革命领袖当中又弱一个;

工农阶级良友如公能有几人? 

此联为纠察队训育处全体职员所挽。

廖仲恺儿子廖承志在革命危急时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42年,为领导和指挥从香港沦陷区抢救文化人,廖承志曾回过惠州,并写下了“碟破楼头来复去,留丹亭畔患徘徊。犹悠夜月东江水,忍看天南剩劫灰”的诗句。  

1982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在致蒋经国先生的信中,引用了一副对联: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此联是国民党元老、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先生早年书赠蒋经国的。廖承志以此来劝告蒋经国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为祖国统一大业出力。

 

 

 

(作者是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因病逝世)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