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惠州人。每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暨惠州书展,都是我们这些喜欢阅读的人群的节日,不但可以免费看书、打折购书,还可以互换图书,所以总能感觉到收获满满的喜悦。最近六年,每届都同时举办民间艺术博览会,展览、表演、交流、现场传授民间艺术作品与技艺,对我们惠州市民协成员来说更相当于双喜临门。今年的艺博会除了已形成传统历届不可或缺的民间工艺馆外,还新增设惠州文化祠堂馆,以摄影、书法、美术、工艺、对联、谜语、族谱展示等诸多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全市一百所祠堂的风貌与特色,引起广泛关注。
是啊,中华民族是有着最优秀、最渊博、最足以傲立全世界民族之林的传统文化的民族。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都时刻不忘自己出身根本,都终生铭记祖先创造的荣誉和留下的训导。这次设立的惠州文化祠堂馆,无疑地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崇德向善、缩短地域距离、加强民众团结、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巨大作用。所以八月十二号这天,我陪着我家年逾九十的九叔一起出席惠州童谣颁奖会、在领完各自获得的三个奖项和奖金后,就迫不及待地前去参观惠州祠堂文化馆了。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观众,在姓氏灯谜场地更是热闹非凡,虽然谜语已被猜过答案已公示在谜面纸上,但仍有不少人时而抬头仰望时而低头沉思久不久还会发出会心微笑,让人想象得出猜谜进行时的受欢迎程度。然而我们驻足最久的却是杨氏祠堂的专栏,身为老惠州的九叔看得聚精会神连连惊叹想不到杨氏祠堂在惠州分布这么广泛,真应该感谢市文联、市民协举办这次祠堂文化展,要不这么多祠堂真不容易逐个一睹真容啊。
最吸引我的却是各个杨氏祠堂所贴的姓氏楹联。图一所示是展示在该馆的一副民协杨柳谊老师书写的惠东杨屋村杨氏祠堂的藏头楹联:杨逢春景枝枝茂,氏显云礽世世昌。图二是笔者2015年6月现场所拍的杨屋村杨氏祠堂大门实景。
图三是潼湖镇赤岗村搌秀杨公祠楹联:清白堂前歌宴尔,弘农郡上赋宜家,民协会员杨柳谊老师书写;图四是龙津镇马岭村杨屋祠堂楹联:三相英名传百世,四知声誉垂千秋,民协会员田飞老师书写。
在惠州祠堂文化展览里还有两幅相片也都可以清晰看到杨氏祠堂大门两侧的楹联。图五是惠州日报记者、民协会员朱如丹老师拍摄的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杨氏宗祠的相片,楹联写的是四知垂训,三相流芳。图六是民协摄影家张小明老师所拍仲恺高新区沥林镇英光村杨氏宗祠大门,两侧写的是经伦盖代,清白传家。个人觉得后两图中的楹联可算作图三、图四楹联的简化版,关键词就是三相、四知、清白。“清白”意义明确谁都领会,“三相”凭猜也可猜出是指祖上出过高官,准确说来,则据《明史•列传八》记载:杨士奇,明江西泰和人,建文(明惠帝)初,以史才荐入翰林,任编纂官,永乐中累官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杨溥,明湖广石首人,建文进士,仁宗时擢翰林院修撰,宣宗时官礼部尚书,英宗进武英殿大学士;杨荣,明福建建安人,建文进士,为成祖器重,升到文渊阁大学士。以上三人同时以大学士入阁辅政,名闻朝野,史称“三杨”;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这就是杨氏“三相流芳”的来历。
而“四知”来历更为悠久、更为出名。《资治通鉴•汉纪•永初四年》有记载,大意为: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上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一时传为美谈。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就这样把清白正直的品德传给子孙后代。杨震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孙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样具有杨震清正廉洁、慷慨激昂、无私无畏的气概;曾孙杨彪亦官至太尉,敢于挺身而出唇枪舌剑批驳奸相董卓,直至被罢官也不后悔。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杨震亲自题匾的“四知堂”也被作为传载杨震精神的物质载体遍布各地流传至今。“三相”的出现应该也是受其熏陶的结果之一。杨震廉政精神对杨氏族人和杨氏文化产生如此恒久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华姓氏文明中是罕见的。
还有一副姓氏楹联也很有故事,就是江北水北村王氏宗祠里的供堂联:爱竹家风留直节,植槐门第享宗支。图七是民协书法家刘志光老师参展的作品。图八是修缮一新的该王氏宗祠供堂内景,金光灿烂的楹联字字清晰可见。联中“植槐门第”有独特的寓意:古代“大臣门旁植槐,名为槐门者,乃大臣怀柔百姓、奉仕帝王之官吏故也。”水北村王氏宗祠以“植槐门第”自勉,以图吉兆,期待子孙有朝一日飞黄腾达,治国爱民。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王氏宗祠用“三槐世泽,两晋家声”作为王氏家族大门通用联,也很有典故: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指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书法为人皆为楷模。
为什么称之为“三槐堂”呢?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采出众,与曾在惠州文化历史留下重要影响、至今深受惠州民众热爱的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进一步扬名天下。笔者觉得,两副楹联还暗示了植槐、爱竹对宗族繁衍、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与当下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算不算具有异曲同工的相通之处?不成熟的一家之言,不同意者请一笑置之。
讲了这两个姓氏楹联故事后,笔者想与大家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强调:“要认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惠州市文联和市民协举办这次惠州祠堂文化展览,就是宣传贯彻有关指示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故事中讲到杨震的为官品德与治家理念,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永远值得世人学习。而我身为民协会员也要努力践行协会宗旨,讲好民间文艺的故事。愿与各位一起共勉。
戊戌年孟秋写于一得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