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的多祝镇人口上万,过去有句顺口溜:头平(平山)二淡(淡水)三多祝,可见多祝镇之大。但从前这个地方并不叫多祝,这里有一个故事。
清朝初,这里有一个小圩场,叫殿布圩,圩里有一个圩主,是把软刀子,心肠黑得很,到这里摆卖东西的商人都要挑一件最重的货物给他,否则就不准到这里摆卖。赶圩的人恨得他要命,但奈何不了他,苦水只好往肚里吞。
却说在殿布圩不远的地方,有两个村子,一个叫高潭村,一个叫塘辽村。高潭村有个专卖米筛的人,塘辽有个专卖斗笠的人,方圆几十里,以卖竹器为业的就数他们两个,生意倒也兴隆。
但是,那个圩主日日来找他俩的茬,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却又每日送给他的一顶斗笠、一只米筛少不得。他俩受不了这气,两人暗暗商议,不如避开他好。但到那里去呢?在离殿布圩不远的地方,有三棵竹子,恰好遮阴乘凉,他俩觉得那是个好去处,就搬到那里摆卖了。那个圩主手长衫袖短,这里不是他管的地盘,自然没了奈何。
殿布圩这般大,卖竹器的就他们两个,要买斗笠米筛的人只好到三棵竹子那里去。于是,这个地方便热闹起来。再说那些商人看那个圩主管不了这里,倒也安闲自在,也纷纷搬到这里来了。殿布圩自然冷落了许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地方渐渐成了大圩场。后来,人们就把“三棵竹”改为“多祝”。
讲述人:黄荣盛
采录人:张洵明
采集时间:1987年7月
采集地点:多祝镇
流传地区:多祝镇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