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境内的鸡笼山,也叫归化山。《惠州府志》记载:“归化山府东南百里,俗呼鸡笼山,高二百丈,周百五十里,为群山之冠”。
鸡笼山巍峨耸立,半山腰处嵌镶着一块又圆又大的石头。相传古时候,山下有一户人家,家中有四口人:父、母、兄、弟,父母过世后,兄弟分了家。哥哥有能耐,分家后买田建屋娶老婆,还养了几个家丁。弟弟憨厚带点拙愚,单身一个,以砍柴卖柴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还经常跟哥哥借米下锅。
有一天早上,弟弟照常拿着柴刀、麻绳和扁担,嘴里啃着生番薯,上鸡笼山砍柴。他忙活了好些时候,把一条条砍来的柴捆绑好,不觉已到晌午时分,他有点累,于是便躺在那块圆石头旁休息。他脸朝天,手垫头,合上了眼睛,似睡非睡。一会儿,恍惚中他感到有什么细小东西掉到头脸上,开始时他只下意识地用手抹了抹,没多理会。但那小东西还不停地掉,弄得他蛮不舒服。他睁开了眼,天哪!只见自己身上沾上了一些白花花的大米,哪来的呢?他赶紧起来一看,只见大石头中有个小孔洞,小洞口不停地缓缓流出大米。他立即走向前,摊开双掌接米。奇怪得很,当他用手接满了一捧大米时,石孔不出米了。他又高兴又疑惑,把米装进了口袋,挑着柴哼着调子兴冲冲地下山回家。
第二天一大早,弟弟带着好奇的心又上山砍柴,完工后临下山时,再到这块大石头看看,当他走到大石旁时,又见大米从原来的小孔洞口缓缓流出,他也用手去捧,刚好也是流出满满一捧后就停住了,往后连续几天也是如此。弟弟高兴,嫂嫂奇怪。一天晚上,嫂嫂晚上悄悄地问她的老公:“你弟为什么许多天没来借米?”哥哥听老婆一问,也感到蹊跷。“我明天去看看。”老公答道。第二天,哥哥就急匆匆到弟弟家想探个究竟,不见弟弟在家。哥哥就等呀等,一直等到弟弟砍柴回来时,就迫不及待地问弟弟没来借米的缘故。弟弟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全告诉了哥哥。哥哥听了起初还有点怀疑,看到弟弟从口袋里倒出又白又精的大米时,方才相信。
哥哥回到家心里嘀咕着:这样好的机遇何不大捞它一把?于是第二天天蒙蒙亮,趁弟弟还没出门,他就先带上几个家丁,挑着箩担,快步上鸡笼山找到了那块出米石,守着小孔洞,不见有米出。他就等呀等,等得又急又烦,直等到晌午时分,石头的小孔洞才慢慢流出大米。他看到真是粒粒晶亮的大米,心里又喜又急,赶紧叫唤家丁用箩来装。但是,石头也是流出一捧米数量左右就止住了,他眼睛往小孔里瞧瞧,用手拍拍,也没流米,他等了一会,就急不可耐地叫来家丁,对着小孔洞,用扁担戳,棍子捅,石洞还是没米流出,直急得他团团转。尽管他和家丁再瞧,再拍,再戳,再捅,也无济于事,始终没一粒米流出来。他气急败坏了,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家丁气鼓鼓地下山了。从此以后,鸡笼山的这块大石头再也没有出过米。
无独有偶,梁化民间还流传有相类似的“出米”故事,不过,那不是鸡笼山大石头的“出米石”,而是另一个地方——燕岩山的“出米洞”。
梁化坪天嶂脚下有座岩石山,山上的石洞藏有很多石燕,石燕在这座山飞来飞去,繁衍生息,因此这座山被叫燕岩山,石洞也叫燕岩洞。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燕岩山下住着一对老夫妻,年近六十,举目无亲,生活困难。有一年,遇上大饥荒,家中无粮,又没什么东西可充饥。为此,老汉经常爬上燕岩山的石洞里捉石燕度日。一天、两天,上山、下山,天天如此,日复一日,于是感动了山里的神仙。神仙就施法点化石洞,把燕岩洞变成出米洞,而且石洞每天出的白米刚好够老汉和他老伴吃一天。又一天,老汉像往常一样上燕岩山捉石燕,老汉来到石洞前,把手伸进洞里,奇怪!这次没有像以前一样捉到石燕,而是抓到一把白花花的大米。这下子,老汉既惊奇又兴奋,赶紧抓!抓呀抓,抓到装满了自己的小衣袋,再抓,没了。老汉高高兴兴地回去,妻子马上把米下锅,当天,老两口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小衣袋的米也刚好够夫妻俩吃一天。第二天,老汉又去燕岩捉石燕,还是没捉到石燕,却又抓到了够夫妻俩吃一天的白米,老汉同样很高兴。以后老汉每次去捉石燕,也是抓回来一天的口粮,日日如此。一次,老汉想:每日上山去燕岩抓粮食也太累了,不如把洞里的白米全都拿回家,吃不完可以储藏起来,还可拿去变换东西,换酒换肉……老汉想着想着,心里美滋滋的,妻子也有这样想法。于是老汉来了劲头,一大早就拿了个大袋子,带上锄头,兴冲冲地来到燕岩石洞前,伸手就往洞里抓,当抓够一天吃的白米后,又没了。老汉没停手,又往洞里抓了几回,还是没抓到白米。老汉又奇怪又不甘心,就用锄头对着洞口又锄又撬又挖,用锄头棍往洞里捅……直忙得老汉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最后挖出来的不是白米,而是黑乎乎的一堆碎石子。老汉呆了,白米没了,石燕也没了,他只好悻悻而归。第二天,老汉再上山时,燕岩洞口除了一堆碎石子,什么也没有,再往洞里瞧,也是空空如也。老汉又悻悻而归,夫妻俩也饿了一天。第三天,老汉还不死心又上山去,洞里还是什么东西都没有,老两口又饿了一天。第四天老汉走不动了,也彻底失望了。结果,夫妻俩就这样饿死在家中……
两个故事一个道理,由你猜,你懂的。
注:根据民间传说整理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