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庆年间,惠州知府伊秉绶聘请广东才子宋湘到惠州丰湖书院任山长。有一天,他专门请宋湘到自己家中吃饭。 伊秉绶出身世家,风流儒雅,不但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好,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又是一个美食家,家里专门雇了一个姓麦的名厨,但凡在饮食方面,他一有新发现、新想法,就把这麦师傅找来面授机宜。麦师傅也早已摸透了主人的脾性,总能心领神会,出色发挥,让主人满意。这次伊秉绶赴任惠州,又把他带在身边。他知道伊秉绶喜欢吃面食,而当时惠州的传统面食水准一般,便设法加以改进,和面时加入鸡蛋和鸡汁等佐料,擀平切成面条,晾至稍干,盘成一定的形状,即放入温油炸成金黄色,吃时再按需要烹调,可炒,可烩,亦可煮成汤面,色泽金黄,口感清爽,鲜美无比,成了伊府家宴的特色食品。这一次请大才子宋湘吃饭,当然少不了这一道节目。 酒过三巡,一盘香喷喷的炒面端上来了。在主人殷勤的催请下,宋湘下箸尝了几口,细细地咀嚼了好一阵,连声赞道:“好!好吃!——府上厨子果然好手段,他是用了什么方法,做出这等好吃的面条?”伊秉绶笑着说:“过奖!过奖!其实并无奥妙,莫非山长真有兴趣了解?”接着便把制作过程详细地介绍一遍。宋湘听罢连称“妙极”,忽又问:“这面如何称呼?”伊秉绶一时愕然,答不上来:“自家的制作,哪有名号?”这一回宋湘可认真了:“美食岂能无名!如不嫌弃,我给这面取个名如何?”伊秉绶反问:“山长所取,是何名目?”宋湘稍作沉吟,说:“既然是伊府创制,何不就叫它伊府面!”此语一出,知府连连点头称善,满座宾客更是喝彩叫好。 自此之后,“伊府面”的做法就在惠州坊间食肆广为流传。后来,人们又简称它为“伊面”,而且不但传至全国,还传播到海外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