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南平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南海郡下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任嚣为南海郡尉。同年任嚣在番禺(今广州市中心地带仓边路、中山四路一带)筑城为郡治所。 博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距今已有2215年历史了。当时博罗不是称博罗而是称傅罗。晋武帝大康元年(公元280年)修地理志,始把傅罗称博罗。为何称博罗呢?传说,秦朝当朝皇帝秦始皇,南平百越后,觉得南粤一大片土地,仅在珠江边(今广州市)建立南海郡来管辖那么大片土地是不足够的,为此便在南海郡之南建立番禺县,在郡之西建立四会县,在郡之东建立龙川县,在郡之东中、十大名山之一,罗浮山下建立一个傅罗县(傅于罗浮山之意)。故有傅罗县之得名。 据县志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博罗县城从惠阳市梁化镇迁至浮碇岗(今葫芦山)下。傅罗县为何后来又称博罗县呢?至今民间流传有三种说法: (一)是当朝皇帝下诏书时写错字,把傅字写成博。皇帝说了算,有谁敢说个“不”字呢!你敢说皇帝不识字或读错字,那你的“六斤四”(人头)就会落地。就这样,傅罗县便变成博罗县了。 (二)好久好久以前,中国还没有发明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皇帝颁布法令,下诏书全用刀子在竹片上刻上内容,地方官上书皇上时,把傅罗二字刻于竹板边唇,字迹模糊,皇帝阅看时,误把傅字读作博字(把单人旁当作十字旁)。故有博罗之称。 (三)有一天,皇上要下诏书,询问南海郡下辖四县名称,站在皇帝身旁的太监逐一向皇上报上,因太监讲话吐字不清,皇上把傅字听成博字,那诏书就把傅罗写上博罗。皇帝说的也没有人再敢改动了。 以上这些都是传说,傅罗究竟如何称作博罗,从何时起称作博罗,这些都有待考古学家们来考究了。 傅罗也曾有几年改名罗阳县,县治设在今龙溪镇罗阳电站处。不几年,朝廷又把罗阳县称回傅罗县,县治仍迁回浮碇岗下至今。 ?? 流传地区:博罗县 整 理 人:李 鹏(惠州市民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