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在他外婆家长到十三岁。 一大帮人急匆匆来到九龙峰,发现谭德已死去多时。一大群蚂蚁正在来来往往地含泥为谭德护体,还有蛇龟虎在此守护数日,见大家来到,这些动物才退去。外婆、舅舅、妗母及在场的人都放声大哭,心痛不已,大家倒地跪拜。杨伯公及其亲人、乡民将谭德的骸骨收葬。 传说谭德升天以后,经常显灵,回到外婆家,回到九龙峰他放牛的地方,见路不平定相助,为百姓救苦救难。那两年,谭德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两年后,黎民百姓为感其恩德,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在九龙峰谭德归仙的地方建“得道亭”,供乡民祈拜,以纪念谭德。有得道亭联“道协天人早岁乘龙从此去、情深桑梓今早跨鹤定归来” 。 在以后长长的日子里,谭德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更引起后人对谭公的无限崇拜。五十一年以后,明宣德九年(1434)年,谭公祖庙在九龙峰的山腰建成。谭公祖庙正殿安放谭公仙圣塑像,两边安放其童年时代结义兄弟的塑像,右殿还安放谭公成仙后的报信人杨大伯公像。自此,方圆八百里善男信女把祖庙当作福庙,特别是四年一期的谭公庙会,惠州以及珠三角等地的老百姓汇聚在九龙峰祖庙朝拜祈福。 1645年(清顺治二年),在九龙峰山腰建成“石戏台”, 石戏台楹联为“山色欲腾龙虎气,松风疑带凤莺声”。石戏台建成后,有正字戏、白字戏、粤剧、湘剧等剧团前来参加谭公醮会进行参拜并提供各式演出,让九龙峰醮会进入鼎盛期。 1740年,有当地乡官陈百万出资建成“志荫亭”,是方便远道而来的马客拴马之用。志荫亭旁边有个下棋亭,专供迷恋九龙峰山光秀色的游客下棋之用。传说,白鹤仙翁与南极仙翁曾在古松下对弈,张果老来此山砍柴,见两翁经久不分胜负,便放下斧头柴格,蹲在一旁观战,看了七天七夜,仍不分胜负。白鹤仙翁对张果老说,你还不回去,你的柴格和斧头都生锈了。果真,张果老的斧头已经变成废铁。原来,“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些有趣的传说,让游人流连忘返,似乎他们也在等待着两位仙翁对弈的胜负。 1823年(清道光三年)九龙峰祖庙曾大修一次,此次重修还建成“龙通寺”,供奉观音菩萨,又名“观音庵”。有对联“先有谭公显灵开山门,再有慈航普渡佑黎民”。1912年(民国)修得道亭,有阴刻碑“谭公得道古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龙峰祖庙大修恢复原样。谭公得道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九龙峰山下的一个小村墟改名为“谭公墟”。 那些年,本来灾害连年、疾病四伏的东江河畔、西枝江边,谭德升仙以后,当地传说他经常现身显灵。于是更多人在他仙逝的地方求谭公保佑,为民消灾解难。在广东至东南亚一带,都祈求谭公为民扫瘟疫、除邪恶、消灾解难,保境安民。广东至东南亚一带,从此风调雨顺,人口平安。更有民间传说,咸丰四年(1857),谭公两次显灵,协助官兵击败翟火姑起义军围攻惠州城,惠州府尹将其事迹上报朝廷,清廷为表彰谭公护城有功,于咸丰六年敕封“囊济”,和“九龙峰谭公仙圣”金牌。惠州知府李遂题刻赐词“神恩广被”牌匾。谭公信仰在官府的推动下,传播远广。善男信女在谭公祖庙仰拜,他们嘴里念念有词:“谭公仙圣真虚玄,因有虚玄才成仙,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有求必应消灾难,逢凶化吉保康宁,纵有百件疑难事,祈求谭公自安然在谭公仙圣座前有一副柱联:“仙德巍峨四民瞻仰,圣功浩荡万姓占恩”。谭公自得道成仙以来,功与日月同在,德与天地同有。 谭德为什么在九龙峰圆寂?有风 九龙峰还有一则风水传言:一日,归善县知府出巡,他乘船沿西枝江而上,来到平山二渡头,见前面一江两岸有狮象把守(平山西枝江的狮山和象山),曰:“狮象把水口,做官多过狗。”逐下令偃旗息鼓,静静而行;上到鲤鱼岭(靠近红花园谭阁地谭氏祠堂谭德祖祠)时,发现此地乃风水宝地,又下令偃旗息鼓,并说:“鲤鱼把江边,洞内出三仙。若无三仙出,三里九状元。”他一打听,方知道这里出了谭公爷、多祝出了林四爷。知道仙家已出,于是鸣锣开道,继续前行。 几百年来,谭公庙有许多灵异之事相传:信众在山脚得道亭烧香烛,但香火却在谭公庙前冒出;谭公庙左侧有参天大树,但祖庙的琉璃瓦片上却终年片叶不留不论何时观看,瓦面上总是洁静如洗;谭公庙前的一对石雄雌狮子,相传小孩摸摸石狮子会百病消除,长大后会像狮子一样威猛,而女人们摸摸石狮下身的两个圆睾丸,就可喜得一子;林荫路北侧有一株二百多年枝叶繁茂的榄树,相传情侣合抱树干可喜得贵子;祖庙南侧有一口仙泉井,古时是供游人拜祭谭公时洗手用的,泉水纯净甘甜可供饮用,人若有病痛,“喝此仙泉水,水到病除”。在井泉上方不远处,有一股清泉从 九龙峰祖庙位于惠东县平山东南 惠州知名作家杨城在《行走惠东》中写道:“九龙峰是一本写满传说的书,有说不完的古、道不完的今,有深厚的教诲,有待悟的玄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年代,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话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