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新成万历年,一支文笔插云烟。高登几级眼千里,长啸一声身半天。秀气遥凌霄汉外,祥光常傍斗牛边。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猛著鞭。”传说这是明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增城县人胡庭兰耄时登塔咏作的诗。明天启辛酉(1621年)拔贡龙门县人徐宇涵亦有咏诗流传在民间:“直上浮图百尺巅,飘飘如在九重天。望穷沧海一杯水,目极罗浮半点烟。四面风云欣入抱,八方星斗俨齐肩。也知攀桂无难事,伸手依稀到月边。”
水西塔,俗称芬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耸立在县城芬塔山山巅。塔成之后,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宝塔被视为“四旧”,而被拆毁。
为了恢复文物,开辟旅游景点,丰富龙门人假日的文化生活。中共龙门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作出重建水西塔的决定,并于当年6月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后因建塔资金未解决而停了下来。1992年7月28日,才正式在该塔遗址复原兴建。该塔图纸由县建筑设计室绘制,县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94年2月,水西塔大功告竣。
大年初九,县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芬塔山考察新成的水西塔时说:水西塔,保存了原来明代的风貌。水西塔,典雅清秀。塔平面呈八角形,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外观七级,塔内连暗层共13层,总高(地面至避雷铜针)43.71米。第一层(地面至第二层楼面)高5.7米,其中塔檐高2.85米。首层壁厚3米,外边长3.7米,内边长1.2米。第七层高2.7米,壁厚1.93米,外边长2.55米,内边长0.828米。塔顶至避雷针尖7.56米。可见从第二层起,层高和层宽均有递减。塔体朱白色相间。首层东面开一塔门,二层以上东西南北面各置一拱门,其余各面均为假门。楼梯从首层塔门右壁中间穿壁而上,楼梯面阔0.75米。各层塔檐上、下以狗牙砖叠涩出挑,中间置黄琉璃瓦、瓦当、滴水。檐上出平座建栏杆形成回廊,供游人登塔远眺用。檐角向上微微翘起成尖状,檐角下吊铜铃(全塔共吊56个铜铃)。黄琉璃攒尖顶,石砌宝瓶状塔刹,宝瓶里伸出一条20公斤重的青铜宝针。塔身外壁还安上了轮廊彩灯。节日的傍晚,人们漫步龙城,远看其塔,尤如一座“灯塔”,实为龙城又添一夜景。
满山遍植常绿树,山间曲径筑起石级,环境幽深恬静。在山腰上建有一座六角黄琉璃攒尖重檐亭。名:梦云亭,由港胞李树深捐资建。亭顶由六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以宝顶。亭柱间下部建有座栏,可供游人小憩、观景。
流传地区:龙门街道
搜集时间:1994年
搜集整理:文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