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六二年,清皇朝定都北京后,随后即派兵南下统一中国。当时,由于国乱民穷,不少下流之辈及浪子混进清兵行列。清兵非常彪悍,良莠不齐,大兵所到之处,均行抢掠,奸淫妇女等罪行。
清顺治四年秋间,东江洪水泛滥,转眼间,罗阳城内城外成一片泽国。洪水过后,黎民百姓为度饥荒,有的上山采摘野果,有的下地寻挖树根充饥;懂水性的即下河捞蚬网鱼以求度日。“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这年冬天,百姓正当苦难当头之际,清兵攻入博罗县治罗阳城。清兵入城后,到处喊杀,硝烟弥漫。百姓只好将城门紧闭,藏在屋里。一些明朝官兵家属和年青妇孺为逃避清兵奸辱糟蹋,便相约涌向余屋湖边(当时古城内唯一的一个大湖)。
入城后的清兵,到处抢杀奸淫掠夺,手段凶残。这天又正是隆冬腊月,天下着毛毛细雨,那些挤在湖边的妇女们,衣衫单薄,饥肠辘辘。眼看就要遭到虏奸,为保持贞节,妇孺纷纷跳进湛蓝的池塘里。
“带霜池边青苔滑,含烟炮火远处传。”进城清兵撤离后,投湖自尽的妇孺亲属和城里的慈善人家,把这些刚烈的妇女尸首捞起,并用棺木装好运到城郊赖依岭埋葬。正可谓:“赖依岭下草含泪,余屋湖上水呜怨。奸虏难压民意志,血笔书写贞节情。”不久,罗阳百姓,慈善人家,即自觉捐资献计,选址余屋湖边、妇孺群体投湖自尽之地,建起一间麻石为墙的贞节祠,作为永远纪念这批罗阳妇孺为保贞洁而壮烈自尽之举,后改称节烈祠。
光绪十八年(1838年),县令熊炳离出巡,路经塘滩路,眼见不少百姓走进贞节祠进香。他走进贞节祠并听取了看管贞节祠的老人讲述贞节祠的来因。熊大人深受这批为抗拒屠城匪兵奸淫侮辱,保持贞洁的妇女气节而感动,便马上提笔为节烈祠题写了一副楹联,联曰:湖山不改精英在;姓氏虽淹节烈存。
采集地点:博罗县罗阳镇
采集时间:1984年
讲 述 人:刘 开、李美行
采 录 人:李 鹏
整 理 人:邬榕添
流传地区:罗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