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麻姑峰下,白莲池畔,有座古墓——秘书郎张宋卿之墓。墓后松林蔽日,群峦拥翠;墓前莲池潋滟,碧波荡漾。明代诗人郑民瞻为张宋卿墓题诗曰:
朱明洞口水南流,流到池边总是愁。
惆怅麻姑峰下路,苇荷枯折露薄秋。
诗中流露的正是万民对张宋卿英年早逝的惋惜和同情、对张宋卿显赫政绩的缅怀与赞颂。
张宋卿与罗浮山缘分颇深。他是宋代广东博罗县城人,字恭父。张母十月怀胎,即将分娩之时,有一晚张父梦与一位老翁相聚。老翁恭贺他将为人父,说:“将产男孩,他日必光宗耀祖。”临别赠诗一首:“白莲池上白莲儿,一举成名天下知。四十二年闲富贵,满船空载月明归。”宋父不解其意。老翁笑曰:“天机不可泄露,日后自有分晓。”张父梦中惊醒,环顾四壁,那有老翁身影。奇人寄梦,不可不信。
他找来纸笔,将诗录下珍藏起来。第二天张母果然产下男孩。其父祈望此子日后“一举成名为公卿”,就为他取名宋卿,视若掌上明珠,悉心调养。四岁时就请私塾先生,尽心辅导。张宋卿年少时,机敏过人,记性极好。他向别人借书,看完马上归还。而对书中文句,过目不忘,倒背如流,人称为神童。成年后,为了潜修苦学,他离开了喧闹的都市,与留正①一起,到罗浮山水帘洞修筑“张留书院”,攻读儒学。张宋卿的文章才华横溢,在南粤一带颇有名气。其文作多被南粤学子视为楷模。南宋高宗绍兴丁丑年(1157年),张宋卿赴考,“以春秋魁为天下第一”。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为此,后人称他为张秘书)。后来,被改任为校书郎。张宋卿十分怀念他在罗浮攻读的日子。他在《馆中忆罗浮寄留仲圭》一诗中写道:“当年南涧弄泉流,妄起功名分外求。群玉峰头今倦立,却烦清梦到罗浮。”张宋卿在任内廉洁自律,史书称他“正色立朝”。朝中有的权贵想收买结交,他都婉言谢绝。于是在朝中名声大振。当时朝中重臣胡诠、张浚都向朝廷极力推荐,说张宋卿“才堪大用”。后来,张宋卿被任命为广东肇庆太守。据史书记载:他在太守任上,礼贤下士,清政廉明,百姓多受其惠。上任不久,他就将俸禄捐出以修桥筑路,帮助百姓安居乐业。张上任第二年,西江洪水,肇庆之民深受其害。张宋卿又将俸禄捐出,赈灾救民。由于操劳过度,张宋卿四十二岁就病死在肇庆太守任上。据说死时只有“布衣数套,古籍一箱”。据《肇庆府志》称:肇庆人对张宋卿万分敬佩,“肇庆人祠之名宦,崇祯乡贤”。当张家用船将张宋卿的灵柩送回故乡博罗安葬之时,肇庆万民到江边相送。船出西江,过五羊仙城广州,入珠江口,自东江逆流而上,张父白头人送黑头人,心中无限悲怆。他忽然想起梦中老翁所赠诗句:“四十二年闲富贵,满船空载月明归。”儿子英年早逝,四十二岁便辞人世,正应了“四十二年闲富贵”之句。张父感到无限唏嘘,别人“一任穷知府,十万白花银”,而张宋卿仅留下几套布衣,一箱书籍,正应验了“满船空载月明归”之句。想起“白莲池上白莲儿”之句,就认定宋卿的罗浮仙缘,船到泊头②之后,张父就吩咐下人停船。一行人扶灵柩直上罗浮山,将张宋卿安葬于麻姑峰下,白莲池畔。
后人在白莲池上建了一道九曲桥,桥中又建了一座白莲轩,以缅怀张宋卿。游人在桥上凭栏眺望湖光山色美景之余,都会油然想起宋卿往事,凭吊英灵,感慨万分。真是“朱明洞口水南流,流到池边总是愁”啊!
注:
①留正,字仲圭,广东惠阳人,祖籍福建泉州人。曾在罗浮山梅花村可赋庵苦读潜修。又在罗浮水帘洞与张宋卿建张留书院,攻读儒学。后在惠州中举为进士。宋孝宗时官拜右丞相;宋光宗时,升任左丞相。时人称他为留丞相。年七十六而逝。
②泊头,在博罗县九潭镇义合村。古时水深河宽,直通东江。宋、明间游罗浮者,多乘船沿东江至泊头登陆,向北上山。宋绍圣元年(1095年),苏东坡被贬惠州。他仰慕罗浮仙名,就在泊头上岸,坐轿上山游览。
采集地点:博罗县城罗阳镇、罗浮山
采集时间:1989年
讲 述 人:冲虚观黄道士韩瑞麟
整 理 人:邬榕添
流传地区:博罗县城、罗浮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