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罗县龙华镇,有一座建于南北朝的陈孝女祠,至今还屹立在广汕公路北侧。在博罗、东莞、增城这一带,至今还在传颂着陈孝女“感藕生莲为孝女,化蜂护国作忠神”的神奇故事。
在南朝的梁朝时候,龙华沙河畔张槎乡有一个陈志,这陈志55岁的时侯还没有子女,就与夫人李氏上罗浮祈求神仙赐给子嗣,以便延续香火。陈志夫妇诚心膜拜以后,求得一支签,这签上面写着:
替父从军胆气雄,须眉巾帼几人同。
以身报国忠而孝,笑煞当时众钜公。
灵签后面还附有仙机,12个字:“才可得,病可医,宅可安,孕生女。”这很明白,将要赐给他一个女儿。
陈志喜出望外,果然在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三月十日辰时他的夫人产下了一个女儿。因为是在中秋人月两圆的时候上罗浮求子得女,故取名为妙圆。陈志老年得女,把妙圆视为掌上明珠,悉心教养。陈妙圆从小精乖伶俐,聪明过人。她三岁时,母亲就教她识字读书,特别是读《孝经》这本书。到了四岁的时候,她已经把《孝经》读完了,而且能够理解其中的大概意思。乡村里面有一个陈秀才,有一天让妙圆猜字谜,他出了个这样的谜面:
两牙口中直打叉,伸出头来望大家。
缩头出脚排第一,伸头出脚又是啥?
一句话猜一个字,在场的大人都大眼瞪小眼的,不晓得是什么字。小妙圆沉思片刻,竟冲口而出:“是田、由、甲、申四个字,对不?”大家不禁齐声赞道妙圆真的是天资聪敏,才思敏捷。
陈妙圆7岁的时候,他父亲突然患了心火燥热之症。李氏遍请名医,诊治一个多月都不见效。有一天,罗浮山陈道士路过龙华,李氏恳请他为陈志诊病。陈道士坐在陈志面前,伸出三个指头把脉,把完脉以后,马上拿出一包罗浮山的百草药,为陈志揉抹太阳穴,又从布袋中拿出三包草药交给李氏说:“连服三剂,定当奏效。”临走时嘱咐李氏:“一定要以出水的鲜藕做药引,否则无效。”
可那时候已经是隆冬季节,莲池的藕早已挖光卖清了,哪里来的鲜藕?乡中亲友四处寻找,也空手而回。在一旁的小妙圆看见母亲李氏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坐立不安。她马上一声不响就向屋外的种莲的池塘跑去。这个池是她父亲陈志最喜欢的莲花池。陈妙圆跨上低矮的石墙,就要往池里跳的时候,池边的黄大婶连声高喊:“妙圆,妙圆,别跳,别跳,别玩水,天寒地冻,会冷坏的!”“我不玩水,我不是玩水,我要到池底去寻找鲜藕!”话未说完,她就“扑通”一声,跳入池中。闻声赶过来的李氏和众乡亲都大声喊道:“傻丫头,你快上来……”
但是只见莲花池冒了几个气泡,小妙圆已经手捧鲜藕,浮出了水面。
喝下了以鲜藕做药引的中药,陈志的病终于痊愈了。所以后来清代陈桂容的《潜池涌藕》诗是这么写的:
叠麟欹玉透冰肌,蕴酿天和蝶岂知。
洗劫红尘登净品,天怜纯孝涌潜池。
这就是“感藕生莲为孝女”的传说故事 。
再说陈妙圆长大后,一心一意侍奉双亲,矢志不嫁。母亲李氏73岁时病逝。父亲陈志80岁高龄时也寿终正寝,妙圆此时已是32岁。陈妙圆在双亲死后,立下遗嘱:舍宅基地建龙华寺,数十亩祖田为祀田,每年春秋两祭,由龙华寺代办。就这样,双亲无子嗣祭拜的忧虑就解除了。
当着族长及族人之面立完此嘱后,陈妙圆也默默而逝了。陈妙圆的孝女之名也从龙华传遍东江两岸。
再说梁大同元年(535年),那时候天下大乱,诸侯纷争,边境很多战事,陈志远元帅奉命扫荡外敌,却不幸连连失利。有一次带兵到了深谷,眼看就要让敌军追赶上来,全军覆没了。这时,从云遮雾掩的山谷中,一个道姑打扮的女子飘然而至,只见她连连向敌兵挥舞长袖。霎时间,无数乌黑的大马蜂铺天盖地地扑向敌阵。敌兵一个个被蛰得头晕目眩,仓皇而逃。陈元帅乘机反击,反败为胜。他向山谷中的道姑连连叩谢:“请问道姑仙号?”那道姑边回礼,边道:“贫道与将军同姓,何足言谢。”说完长袖一挥,那天边的群蜂在地上赫然排出了几个大字,你们猜是什么大字?“少女口口贝”。一阵微风拂过,将士们再细看地上哪有马蜂,分明是一颗颗滚圆的大黄豆。陈志远这才想到,“少女”合为“妙”,“口口贝”合起来是“圆”字,说和他是同姓之人,这“化蜂护国作忠神”的道姑岂不是叫“陈妙圆”?
所以清代诗人陈祖茅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
荳成蜂阵集禾旗,想像沙场护国时。
一剑风云频叱咤,万邦庶民免流离。
须眉且有称臣仆,巾帼偏能扫疮痍。
怪得历朝多奖励,春秋俎豆尚崇兹。
陈元帅得胜回朝,向梁武帝奏明陈妙圆以豆化蜂退敌兵的神奇之事,梁武帝和满朝文武都十分惊奇。这时,河东王广州刺史萧誉又上奏南海郡张槎乡,陈妙圆在严寒“潜池觅藕疗父疾”的孝事,梁武帝不禁龙颜大悦,马上下旨命萧誉亲赴张槎乡置匾、刻铭、建祠、塑像,陈孝女祠就在大同二年(536年)三月建成。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缅怀孝女之名,纷纷入祠顶礼膜拜。陈孝女“有求必应”的仙名更传遍了东江流域两岸,至今香火不断。
博罗县人民政府也将陈孝女祠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