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远兮,则来兮——记第五届惠州民间艺术博览会之花灯文化
作者:赵淑伟(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7-08-13 23:45:41    浏览:2799

 

说起花灯无人不知。自汉代起源到唐朝鼎盛,历朝历代都将张灯观灯作为一大盛事。尤其唐玄宗时就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日。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就是夜晚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如果有犯夜出行是要受处罚的;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允许人灯共欢。可见花灯在帝王和百姓心中的位置非他物可及。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花灯离我们却渐行渐远。北方的闹花灯非比从前,闹字不见稀疏依然。南方的城市也多为异乡客,对当地的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现在的人多抱怨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吃的东西咋就没有从前的香。我想这该是源于我们在人生这段旅程中丢失了我们最初的本色,丢失了曾经美好的记忆吧。如果你要是走近本次第五届惠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的灯展,你会有一种身随灯暖、心若吾家的归属感。

一进花灯展馆,眼前绚丽多彩形态各异的花灯让我目不暇接,不知道该从哪儿看起?大灯小灯灯灯耀眼,红灯绿灯灯灯迷人。精致漂亮的鸟笼灯,上面黏贴的彩泥小鸟振翅欲飞栩栩如生。纸糊彩绘灯《爱之星》,漫画灯《粽子情》。黛眉春山的脸谱灯、清婉飘逸的天仙灯,红红火火的大鱼小鱼灯,娇艳可人的鲜花灯。憨态可人的动物灯,时尚炫酷的自行车灯等等不胜枚举。竹编的、布艺的、陶瓷的、塑料的、丝网花的、琉晶的、铁丝的、石膏的、彩泥的等等所有能用的材料皆为所用。对于我这个初见花灯的人除了惊叹还是惊叹,世上怎么会有这等巧手,把个灯都能做如此得出神入化。花灯吸引完我的眼球两旁悬挂的灯谜又让我大费脑筋。我看了几个百思不得其解,居然有很多人猜中了“月缺月圆绕横山(打一称谓)”答案是CEO,“见人善,即思齐(打一现代爱国人士) ”答案是张学良,“转干就业献爱心(打一字)”居然是壶。哈,这么刁钻的谜也有人猜中,我真服了出谜人也服了猜谜人。中华的文字博大之精深,转了一圈二三百条灯谜我竟然一个都没猜对,真是汗颜自己的才疏学浅啊。然而让我意外的是平静如水的花灯摄影却把我带到一个久远的年代。

客家人请灯、上灯习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融合民间信仰因素,是因为它是以“添丁”为中心展开的祭祖活动,与祖神崇拜密切相关,反映了客家人崇宗敬祖、慎宗追远的思想。在民协会员的摄影作品中,有各户扛着三牲、纸宝等物品,有敲锣打鼓,擎着灯笼,舞着狮头放鞭炮,有燃烛焚添新丁者敬老酒和果品等物。乡民成群结队将供品挑到祠堂摆在供桌上,接着由礼生请祖神。请祖神是上代延续下来的,一壶老酒一盘果都寄托添新丁者对先祖的感恩对幸福生活的展望。敲锣打鼓,擎着灯笼,舞着狮头放鞭炮然后开始上灯,点燃灯火,待花灯徐徐升至半空,再用灯带固定在梁上。在礼生念“请列考列妣各归原位,安居宝座,降福后人”的同时,其他人一起拜祖神。在宗族祠堂祭拜祖神、感念祖先、祈福新丁上灯之后,新丁的名字被记载入谱,正式成为宗族的一部分,从此有了社会的地位与名份。但有资格上灯的只是宗族中的新添男丁,女婴是被排除在外的,而且在上灯活动的主要程序中,所有妇女都被排除在外。我在想,如果我生在那个时候一定是被排除在外的那一个。还是现代好,听说现代有的地方允许女孩的名字入宗祠了。原来惠州花灯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多的故事。能够走近久远的花灯,能够感受花灯的暖,花灯的厚,真的要感谢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邹永祥主席说,惠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龙门、博罗、惠阳、惠东、惠城区、仲恺高新区等地都有制作花灯的传统习俗。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老手艺人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不感兴趣,现在这门绝活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邹主席还告诉我,昨天有位92岁高龄的花灯老人到展馆传授花灯知识。可惜我没能亲手跟老人学扎花灯,如果有机会,一定亲自拜访老人家扎一个花灯给大家看。一灯一丁,一念一情,永逸之,常新之。

 

(摄影:林慧坚)

 

DSC_1368.jpg

 

DSC_1377.jpg

 

DSC_1709.jpg

  

 

分享到: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