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花旦,上舞台前描眉点唇,对镜贴花黄,心中思情郎,眼睛里透出的光线如那含情脉脉的秋波,顾盼生姿。此京剧脸谱灯谓之为《国粹》,伍翠婷作品。
一条调皮可爱的鱼在水里游玩嬉戏,圆圆的眼睛,鼓鼓的肚皮,尾鳍摇摆,栩栩如生。这是杨柳谊用利是封做的《鱼灯》。
美丽的小姑娘踩着粉红的莲花花瓣,穿着缀满绿宝石的绿色纱裙,双臂舞动着,跳跃着翩翩而来。她是林小敏的《荷花天使》。
……
踏进 “惠州市第五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之花灯馆内,呈现在眼前的是花灯的海洋,花灯的天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盏盏花灯,远远望去,犹如天女撒下的朵朵金花,绚烂夺目;又似满天繁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花灯,又名灯笼。起源于汉朝,盛于唐代,源远流长。在汉朝刚兴起灯笼时,人们只是用几根细竹条扎个架子,外面糊一层牛皮纸,里面放上灯油或蜡烛,以防灯火被风吹灭。牛皮纸上没有描绘花红柳绿的图画,没有精美的流苏和其他配饰,更没有什么寓意。其主要作用是照明,制作简单,实用为主。
唐代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人们在酒醉饭饱之余,莺歌燕舞,一派风花雪月。花灯作为夜不能离的照明工具,王孙公子、文人墨客提灯赴会,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乃装门面的好道具,攀比之风盛行。有攀比才有进步,明里暗里的,灯笼制作工艺慢慢变得考究起来,材质越发精致奢华,造型百变,赏心悦目,甚至成了人们炫耀之物。
到了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花灯其受宠之势,可见一斑。
花灯流传至今,其照明功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被赋予的寓意却是五花八门,“添丁、酬神、喜庆、团圆、红火…..”等不一而足。惠州花灯馆内200余盏花灯,都是惠州本土艺人的心血之作。从民间老灯匠到70后、80后手作艺人,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出了折纸花灯、泥塑花灯、布艺花灯、丝网花编花灯、手绘花灯,农民画花灯、舞春牛花灯等几十种花灯。材质有竹、木、纸、玉石、陶瓷、剪纸、泥塑、玻璃、丝绢、拼布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虎头花灯可谓是镇馆之宝,高至屋顶,长及地面,如一棵缀满饰物的圣诞树,又如一个随风舞动的巨大风铃。这是龙门永汉镇村民新添男丁后,用于悬挂在祠堂的添丁礼仪灯,获得过省级非遗殊荣。来自博罗柏塘茜塘围的佑八门灯也称为宫灯,制作复杂,寓意丰富,看起来雍容华贵,豪华大气。中国结花灯手工最为精致,灯笼中央悬挂一个火红的大中国结,外罩上缀着红黄两色丝线编织的8个小中国结和18朵玫瑰花瓣,底座“荷花七色灯”用丝网花打造的,粉红的叶片,明黄的花蕊,不断变化的柔和光线和灯笼外挂着的七彩小灯笼交相辉映,好看极了。灯笼的八角形形状象征着八面玲珑,而中国结又有红火、吉祥、平安之寓意,这是作者林小敏独到的创意。农民画花灯是这次花灯馆的新亮点,把农民画创作和传统花灯制作完美结合在一起,不但是花灯传统艺术的升华,也是农民画创作的一次创新尝试。
花灯馆在展示花灯之余,还有惠州灯俗摄影作品展,猜灯谜,表演汉服、旗袍、古乐、花道等互动节目,集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动静皆宜。
500多条灯谜,全部是原创作品,努力突出地方特色。骆文胜、贺阳、叶裕华、朱俊华等人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不但要出灯谜,写灯谜,还要挂灯谜,完全是一条龙服务。布展时,叶裕华带领着惠州学院10个志愿者挥汗如雨,灯谜挂好后累得一屁股摊坐在地上。他们出的灯谜甚有水平,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古典现代,花鸟虫鱼,时尚流行,应有尽有,随便列举一二:“潮水退尽终会合(打2个字惠州古女)”、“钟声响起时,君已两鬓斑白(打4个字歌曲)”、“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打2个字的机场名)”,亲们,你们都猜到谜底了吗?
这所有的展示,从无到有,都是惠州民协会员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8年来,在每一个新年的正月里,市民协12名摄影家,奔波在惠州8个镇14个乡村,记录着惠东、惠阳、博罗、龙门、惠城区、仲恺等地的新年习俗——“添丁上灯”,146张图片,是这些摄影家们长年累月的坚持,才有如此完美的呈现。
临近布展,主席查漏补缺,发现惠州灯俗摄影作品中缺了惠阳、惠东的花灯图片。张小明、李运花和蔡良成三人临急受命,冒着高温酷暑,分别赶赴惠阳、惠东补充采访拍摄,圆满完成任务。会员蔡良成已是年过七旬的老者,接受任务时没有丝毫犹豫,令人尊敬。
林志华和李运花为了编辑“惠州灯俗摄影展”和“红色军魂摄影展”,从900多张照片中选出200多张,分类编排,蹲守在制图社好几天,中午不休息连轴转。
布展那几天,刘汉新、陈鹏飞、蔡磊、钟敏等人爬高爬低,衣服湿了干,干又湿,后背的汗渍盐霜在深色的衣服上浸染出了一幅幅图画。伍翠婷从民间文化馆拆灯到会展中心布展,风风火火,活力四射,没有一刻闲着。“满腹皆诗”的史明老师不无赞叹,这是怎样一个精力充沛不知疲累的奇女子呀?她老公娶了她真乃三生有幸。
龙形拳传承人林文钦体格魁梧,乃一彪形大汉。他拿着自带的尺子爬在梯子上量好水平线后一幅幅挂作品,认真细致,如一拿着绣花针穿针引线的娘们。民协主席说实在无法把文钦这绣花似的形象与虎虎生威的拳师身姿统一起来。
为了不耽误布展,龙门、惠东,博罗等地的制灯师傅天刚擦亮就出发赶来,亲自将灯送到花灯馆,来不及休整,又风尘仆仆赶回去忙了。
……
这不胜枚举的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无不在诉说着:“奉献!倾情奉献!无私奉献!”会员范恒在群里感慨:“全天下,也只有惠州民协人,吃个盒饭,也干的这么起劲。来布展了的,惦记明天要来;不能来的,遗憾没来;不让来的,喊着要来。”
惠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做灯、上灯传统。在惠州本地语言中,“灯”和“丁”谐音,“添丁”指生了男孩,凡上年添丁的村民,在次年元宵前后要为新生儿举行上灯仪式。这样的风俗和传统使得灯师在民间尚有一席之地,但都散落在各个乡村角落,老者或已逝,或已老,年轻人不肯学,时至今日,明显后继乏人。
可喜的是,在邹主席的引领下,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抢救和挖掘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艺。今年初已在惠州民间艺术馆陆续举办花灯民俗讲座,花灯展览,花灯评奖等,传统花灯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次艺博会上200多盏花灯的集中展示,如一双巧手,将散落在民间的这些“遗珠”串连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链子,摆在那,视觉的冲击感扑面而来,足以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手作人爱上这门技艺,制作出一批又一批新颖别致的花灯,将传统花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惠州花灯耀中国不是梦。
摄影:张小明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