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明代古井至今清澈甘甜
作者:严艺超    来源:东江时报    日期:2013-04-18 11:03:08

 

精美的木雕虽经历风雨侵蚀但仍保存完好。

 

八卦葫芦井是墨园围开基年代的实证。

 

陈氏古宅是典型的广府民居。

 

“加官晋爵”是东江客家子弟力耕苦读的理想目标。

 

悬山顶门楼暗示着主人不同凡响的社会地位。

 

喜欢了解家乡风情的人,对惠城区横沥镇的墨园村应该不会陌生。自从媒体对该村的闹元宵活动进行报道后,这个紧挨着东江的村落变得不再寂寞。其实,墨园村不仅仅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积淀其中的历史文化也值得我们去挖掘。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铺开,墨园村将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记者了解到,墨园村的陈氏古宅不仅保存尚好,陈氏族人陈德元还可能是惠州历史上最后一名武进士。就凭这一点,墨园村就有足够的噱头让人去探访一番。

1 东江东岸的古村落

墨园村距离市区大约35公里,到了横沥圩镇之后找到东江大堤上的公路,一路向北走8公里就能看到墨园村。墨园村由来已久,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相传村民在清初年间到此落居前,用墨水划定地界,因此有了墨园的名堂。

这个记载在村里老人的口中得到了证实,而且更为形象:当时为了划定族人的居住地域,一人拿一瓶墨水,骑上马开始滴,滴完墨水圈下的范围,就是墨园围。时过境迁,如今的墨园村已变得时髦起来,西式的洋楼别墅和笔直的村道美化了村容村貌,稍稍不留意,你就会和隐藏其中的陈氏古宅擦肩而过。

陈氏古宅其实有4座,保存最好的两座是举人陈泰的儿子的祖业。据《惠州府志·选举表》记载,陈泰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中举,但生卒年月和人物简历均无考。遗憾的是,由于1959年的那场特大洪水毁掉了老族谱,陈氏族人对祖先陈泰的记忆也少得可怜。他们说,陈泰英年早逝,中举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竟等不到朝廷任命他做官的公文。

陈泰育有两儿两女,儿子陈兴和陈恒分别建起了这两座宏伟的古宅。古宅中最有保护价值的当数陈兴的宅子。这是典型的三进两廊的广府式围村,村门是悬山顶式的门楼,墙体是磨砖对缝的青砖,外檐则是整齐划一的灰塑。按照惠城区文广新局文物股股长凌樵亮的说法,这种门楼在惠城区并不多见,可见主人不同凡响的社会地位。

走进门楼,便是一处宽敞的地堂,这是古时族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有数百平方米之大,足够建一个篮球场。在地堂就能远远看到悬挂在大门两侧的两块写着“大夫第”的牌匾,其中一块写着“都察院都事加二级陈其候立”,落款为“同治八年(1869)乙次已己仲秋谷旦”。和其它古宅里的牌匾一样,多亏了族人的保护,这两块牌匾才躲过了100多年来的天灾人祸,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近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相对于“大夫第”匾,更为珍贵的一块匾被后人悬挂在前厅的高处。这块写着“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进士钦点营用守府,陈德元恭承”的木匾,木纹已经在岁月的磨蚀下暴露无遗,但千年科举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仍显得厚重和沧桑。

明清以来,政府都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因此历史上的武进士都难得进入正史。从目前流行的工具书———《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来看,陈德元虽然没有记载其中,但这并不影响陈德元的真实身份。在清朝末年,武进士大多被授以“营用守府”的虚衔,有点御前侍卫的意思。

由于清末《惠州府志》成书于光绪七年,因此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陈德元可能是惠州历史上最后一名武进士。他的名字,也有可能进入惠州文史学者的视线,成为研究惠州近代史的一个引子。

2 墨园围的八卦古井

散落在墨园村的人文古迹还有很多,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还参观了村里的私塾和墨园围祠堂。

墨园村有四大姓,分别是陈、朱、徐、曾。四大姓的祠堂都集中在村里的核心地带——— 墨园围。墨园围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村民开基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凌樵亮在墨园围的门楼里发现一根被烟火熏得黑不溜秋的横梁上,阴刻着“乾隆癸巳年仲春吉旦重修”几个大字。乾隆癸巳年即1773年,距今已有236年,而这还只是重修的时间,始建年代极有可能在康熙年间甚至更早。

支持凌樵亮这一观点的证据是墨园围前的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与众不同,名为“八卦葫芦井”,井口直径约两米,井面用青石砌成八卦式图案,井壁则呈葫芦形,十分罕见。凌樵亮特别注意到井壁内的红砂岩石条,他认为这是明代古井的特征,因为进入清代,人们考虑到红砂岩比较容易风化和腐蚀,已经很少用明代曾经盛行一时的红砂岩砌井。

村里老人对古井有着深深的依恋,尽管时光荏苒数百年,古井依然常年水丰,井水清澈甘甜,一直是旧时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水源,现在仍有村民前来挑水喝。当记者问及古井没有护栏,难道不怕小孩不慎落井?村民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离开墨园围,我们来到村里的私塾。说是私塾,其实是一所颇具规模的乡村书院。从正门进去,有天井和正厅,两边还有课室,古色古香。静下心来,耳边似乎响起了孩童的读书声。遗憾的是,村民早就忘记了私塾的名字,他们只记得解放后,私塾被改成墨园小学,正对天井的墙壁还被拆掉“另起门户”,门上那颗颜色剥落的红星记载着这座村级教育机构的昔日辉煌。

据《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描述,清代惠州书院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以家族书院为主要形态的各类乡村书院大量出现,使广大农村远离教育、文化落后的传统面貌得到逐步改变。墨园私塾无疑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大夫第”就是墨园陈氏崇文重教、力耕苦读的结果。当我们在试图了解一个村庄的历史时,绝对不能忽视乡村书院的重要性。

3 古宅有望成为旅游线路一景

除了古宅和古井,墨园陈氏族人还保留着两种先人遗物,其一是3幅先人画像,分别是陈泰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一个儿子;其二是一顶清式官帽。由于种种原因,画像已经破损严重,难以恢复原貌,官帽则只剩下竹制骨架,丝毫看不出官帽的特征。尽管如此,陈氏族人还是将它们视若珍宝,妥善保存。

在惠城区文广新局副局长付雪梅看来,墨园村陈氏古宅颇具旅游开发价值。她特别注意到,村里有一条石板路能够将这些景点联系在一起,如果让埋藏在地下的石板路重见天日,那么墨园村的古建筑群将散发出诱人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墨园村距离广惠高速出口只有8公里,离黄沙洞温泉也只有5公里,完全可以结合温泉旅游和农家乐项目进行配套开发。

当然,这是墨园村令人向往的远景。能将一个古村落推介出去,既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也有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笔者希望,若干年后,墨园村出名的不再是一年一度的闹元宵活动,而是沉甸甸的乡土文化。

杨建业摄影

(原载2009年5月25日<<东江时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